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读书人”王强:书籍那么多,在我看来80%是垃圾
//www.workercn.cn2015-11-08来源: 新京报
分享到:更多

  王强,读书人、古书收藏者,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曾出版《读书毁了我》。

王强收藏的《万历十五年》1981年初版,以及钱钟书《管锥编》的英文版本。

  “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王强用手机发来他的“简介”,这也是他为人熟知的身份。在电影《中国合伙人》中,他正是佟大为扮演的王阳这个角色的原型。

  当记者以“读书人”称之时,王强立即回应:“知我者也。”事实上,“读书人”和“藏书人”是王强最喜欢的两个“称呼”。作为企业家,他极讨厌成功学,业余时间,埋首故纸堆,搜寻从18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的图书,收藏、阅读相得益彰。30年来,他从未走进拍卖行,对于从欧美等地费力搜来的古书,他不视为商品,而是通过收藏和阅读,这些书成了“高速铁路时代”的一种减速玻璃,是他心灵的“安稳剂”,亦是穿越琐碎现实,抵达“最高意义”的一个桥梁。

  当然,所谓“最高意义”,更多是一种个人体验,落脚于经典作品,夹杂着幻觉、偏爱和执念,这正是“书痴”的另一种注脚。在别人看来无意义,王强却乐此不疲。

  谈签名版

  没收到伍尔夫签名本是大遗憾

  新京报:看了你最近发表的《牛津访书记》一文,还有此前有关淘书、买书、藏书的文章,首先想问,当你喜欢某个作家,竭力搜寻他全部的作品时,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王强:我喜欢弗吉尼亚·伍尔夫,过去二十年来,我在世界各地跑,她出版的十几部小说、所有散文集,还包括日记、书信、传记、同时代人的回忆等,到今年,基本上搜集完毕。我是穷尽式地搜集一个作家的作品——有时是为了阅读,有时是为了收藏,不舍得读的,就再买一个“副本”。

  阅读和收藏,都是发现的过程。阅读是发现意义,发现意义背后的“无意义”,发现作者不曾明确呈现的东西,收藏对我来说也是如此。当你把一个自己喜爱的作家的初版本全部集齐放在一块儿的时候,你能感受到某种生命的跳动,他活起来了。我始终认为,文字本身是有灵性的。我遗憾的是,现在还没有收到伍尔夫的签名本,这是非常大的失望。

  新京报:有收集到让你觉得很兴奋的签名本吗?

  王强:达利1969年给《爱丽丝漫游奇境》画了12幅插图,这很多人并不知道。我搜集到了达利的签名本,天天沉浸在他的签名上,有一种幻觉,好像你跟他非常近,在这儿相遇了。马克·吐温一生很少亲笔签名,但是我有他一个初版本的签名,还有狄更斯、哈代、劳伦斯的签名等。

  新京报:你称自己不大在意书的商业价值,剔除这一部分,签名为什么还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王强:通过签名,你好像能时不时地感觉到作者的体温,你有一个幻觉,他好像坐在文本后面,这非常神奇——哪怕是幻觉,也像海市蜃楼一样珍贵,在沙漠里饥渴驱动你寻找水源时,看到了海市蜃楼,那是让你活下去的可能最重要的东西——那对于一个真正爱文字的读者来说,这种幻觉是必要的。

  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搜集签名是西方的一种风尚,那时不是为了推销,也没有如今便利的通讯手段,签名是一种互动形式,来连接作者和读者——相当于起到了现在微信“朋友圈”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哈代会签一千册。到了20世纪后半叶,签名商品化了,用来提高价格。不过,我即便搜集签名本,也不是为了商业价值。我有很多珍藏,将来怎么办?只能找一个下家,有人比我更在意,来安置这些书,这是唯一的选择。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