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读书人”王强:书籍那么多,在我看来80%是垃圾
//www.workercn.cn2015-11-08来源: 新京报
分享到:更多

  谈收藏旧书

  品相是最高标准,最怕收残品

  新京报:你曾经因为缺失了一卷查尔斯·兰姆的十二卷本作品,而忍痛割爱。取舍之间,是哪些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王强:从收藏来说,我最怕收残品。比如兰姆皮装的这套书,传世的只有十几套,国际级的拍卖会只出现过一两次,董桥有一套,我发现的这套缺一卷,但就是这一卷,会耗费我整个后半生的精力,我会忧郁,随时追问那一卷在哪儿,这将极大妨碍我收藏的乐趣,甚至影响我全身心进入阅读的状态。

  如果是全本,收不收藏,取决于品相,我最在意的是品相,可以说是最高标准。古籍经历了漫长时间的煎熬,看到它们时已经脆弱不堪,品相已糟糕到纸页一翻就折,就保存来说,会耗费巨大的精力,你必须成为一个古籍修复专家,才能完成这个使命。比如,我看到哥白尼著作的初版,存世少之又少,价钱也可以,但那个品相,我没法让它长久维持,只能放弃。

  人生短暂,财力你再多也是有限,你只能选择做最重要、你最喜欢的事情。说到阅读,书籍那么多,在我看来80%是垃圾,那你只能选择,只能放弃。所以,这些年,我坚决不读畅销书,如果五年后还在谈论它,我再读也不晚。

  新京报:你前一本书《读书毁了我》提到,选择读什么样的文字时,强调要“有力量”。

  王强:对。因为经典,经过人类千百年品位、文化、时间的淘洗,至少有一个特点,就是这些作家在创作时,都是把全部生命注入了进去。曹雪芹是不是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写《红楼梦》?它是不是畅销书?答案是YES。很多经典,出版时就是畅销书,但是这个“畅销”,和现在从市场营销角度来理解的畅销书,完全是两回事:一个是人性做出的选择,它打动了人心,人们全去寻找它,另一个是通过营销手段让它变得家喻户晓。

  四百多年过去了,莎士比亚仍然有大批人在读,他用戏剧和诗歌构筑了一个进入英语世界的钥匙或者说阿拉丁的神灯,你“占有”了莎士比亚,你就走进了英国历史文化的大门,往左边一看,会关注到中世纪,了解英国近代“文化霸权”的获得等,右边一看,关注到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从莎翁这儿一“提”,历史文化的脉络就会对称性地呈现出来。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