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华人德:道法自然 守望传统
//www.workercn.cn2015-11-12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不 拘

  14岁时,华人德正式走上书法之路,临习颜真卿、柳公权等名家的字帖,但渐渐地,他感觉自己的字只是三位书法家的影子,他想突破这种“藩篱”。

  在苏北农村插队和东台县工艺厂工作期间,华人德溯唐而上,临习隋《龙藏寺碑》、北魏墓志三种、《石门颂》等碑帖,从帖学走向碑学。

  大学时光,华人德阅读了当时市面上大量未有出售的金石拓片,其中包括缪荃孙的“艺风堂”藏金石拓片数千种,张之洞的“柳风堂”藏金石拓片数千种,还有关中的历代铜镜、墓志拓片,明清时期的一些善本拓本,眼界大开。

  不想再拘于某家或某碑后,华人德下定决心,广泛搜集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各种碑刻、简牍、瓦当、造像记等非名家书迹,抽绎其中隶书的共性,减弱具体的个性,最终形成自己古朴宁静、文雅自然的书风。

  有些书法爱好者喜欢以华人德的隶书为蓝本练习,他却告诫,不要以他的字为范本,而是鼓励他们到汉碑简牍中寻找自己的方向,因为那才是中国隶书书法的源泉。

  有一次,华人德读到叶昌炽的《语石》,说东晋墓志只记生卒年月,姓名籍贯,书风草率,形制简单,这是因为东南地区风气未开。他觉得不对,怎么东晋的墓志会比西晋退步呢?西晋的墓志是做成碑的形制立在墓里的,从艺术规律而言,年代晚的艺术品会比前期的更为精致。

  于是,华人德阅读了所有出土的东晋墓志,发现墓志主人除江南世族张镇外,其余都是从北方迁到南京一带的世家大族。他们引颈北望,克复中原,希望子孙将自己的骸骨迁回先人葬地,于是墓志主要起记识作用。因为记识作用比较大,所以就不请书法家撰写,而由工匠书刻。

  这段突破古人成见的思考成就了一篇万余字的书学论文《谈墓志》。1983年,文章发表在香港《书谱》杂志上,被誉为其书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不拘古人需要“才”“学”“识”,而不拘现有惯例,则更需要勇气。1987年,华人德发起成立民间书法团体——沧浪书社,就是这样的例证。沧浪书社走的是精英路线,新社员需三分之二以上的社员通过才予准入,时至今日,社员也只有44人。名册中,华人德、白谦慎、曹宝麟、徐本一、王镛、黄惇、刘恒、孙晓云等名家悉数在列。

  华人德幼时调皮,上课时安静不下来,经常影响别的同学,被老师拉到办公室训话是家常便饭。成年后,他文质彬彬,但好动的个性并未消失,只是已经化进内心。

  因为安静,华人德在书法领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于常法、成见、惯例中发现不适合自己个性、不符合艺术规律、不尊重艺术的地方。而因为“不安分”,他才能开拓新风、探寻真理、尊重艺术,这既需要悟性、才华,又需要胆识与勇气。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