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故事和爱情,都写进小说
“爱情也有过所谓的风花雪月,还好我找到了文学这份真爱。”为了双亲,为了生计,也为了文学,蒲风雅于2001年1月回乡开办了一间书店,一干就是7年。此后,蒲风雅先后在《诗神》《青春诗歌》《辽宁青年》等刊物发表诗歌、散文、小说20余万字。2006年2月,基于南下的特殊经历,蒲风雅开始着手创作打工题材长篇小说《出门在外》,“我的故事,以及我的爱情都写进我的小说里”。
“为了作品不背离现实,我再次南下深圳,边打工边修改小说。”2008年3月,戏剧化的一幕出现了,蒲风雅在深圳一家大型工厂巧遇了他的初恋,他在小说中多次幻化的场景照进现实,“她经历了两次失败婚姻,但我的爱依然在,我要让她幸福。她却以不能生育了为由拒绝了我”。时年5月,蒲风雅在人生迷茫时,来到武汉俊人文化公司从事图书编辑工作,“我不在乎她带着她的孩子,她却说怕耽误我,只怪当初我们因所谓的牵绊不够坚定”。
期待开花结果,
找一起放羊的人共度一生
幸运的是,蒲风雅的长篇小说《出门在外》入选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文化部、中国作协等六部门组织的“情系农家,共创文明”农民双百图书出版工程,2009年10月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配送给全国“农家书屋”。2010年初,蒲风雅辞去武汉的编辑工作回乡,边照顾年迈的父母,边劳动边写长篇小说。“父母在,不远游。我的父亲今年84岁、母亲83岁了,作为最小的儿子,理应在他们身边尽孝。”蒲风雅的兄姐们,有的在外务工,年长一些的兄长也已步入老年。
2014年夏天,蒲风雅孤身一人到广西边境流浪,创作完成了一部以金坑梯田为原型的历史小说《金坑》。目前,蒲风雅又创作完成《抬枪》《夜郎秘史》《金坑》等长篇小说,共计200余万字。在新晃县米贝乡碧李桥村七凹27号,蒲风雅的家,古老的木质吊脚楼依然矗立,他赶着羊群、挥着锄头写着长篇小说,吃的是自产的大米、玉米、红薯、土豆和蔬菜,喝的是山泉水。今年10月,蒲风雅通过层层选拔进入毛泽东文学院学习,“能在毛泽东文学院的文学圣殿学习,是对我的执着文学梦的认可和肯定”。
令人唏嘘的是,蒲风雅在毛泽东文学院学习期间,父亲因病住院,半夜起床又摔成右脑中风左身瘫痪。如今,蒲风雅每天坚守在父亲病床前。他扎着一个马尾辫,让人觉着像个闺女,“开花总要结果,待我长发及腰时吧,就可以来娶你了,这个你,是文学,也是爱情,找一个愿意和我放羊的人共度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