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陈爱莲:长袖舞出中国风
//www.workercn.cn2016-05-04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用舞步行走在乡间

  1963年,我被调入中国歌剧舞剧院工作,有了更多到农村去演出的机会。那时,农村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有时我们就住在学校教室里,稻草就是我们的床和被褥。但我们那时也没觉得有多苦,还互相开玩笑说:“大家也算有了头顶飞机(苍蝇、蚊子),身躺地雷(跳蚤、老鼠)的经历。”

  记得有一年,北京的冬天特别冷,我们到农村去演出,舞台就是田间的土坡,土坡边上有个麦秸秆搭的小棚子,里面支了个巴掌大的火炉,演员们就在那里换装、候场。土坡四周挤满了穿着厚厚棉袄、充满期待眼神的乡亲。我们穿着短袖、挽脚裤跳舞,跳完了浑身都冻僵了,但是看见村民们的笑容,我们的心头暖暖的。

  我觉得我演绎的很多角色之所以受观众喜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有非常丰富的基层演出经验。若舞台表演不能真正地与人民亲密接触,我们的艺术何来中国魂?

  四十二岁开始演林黛玉

  我演过的众多舞蹈角色中,林黛玉应该算是演的场次最多的一个。第一次演林黛玉是在1981年,那时我已经42岁了。当时,我们剧院于颖导演创编了舞剧《红楼梦》,并决定由我来演林黛玉这个角色。《红楼梦》的人物线索、故事情节非常复杂,要把它用舞蹈的形式完美地表现出来,无疑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我暗暗铆足劲,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读原著,揣摩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这次首演非常圆满。

  1997年,我牵头复排《红楼梦》,那时候我已经58岁了,有媒体报道“年过半百的陈爱莲再次演绎林黛玉”。在不少人看来,舞蹈演员是吃“青春饭”的。一些质疑的声音提醒了我,我和角色之间在年龄上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要想更好地演绎林黛玉,除了要保持优雅的身形和良好的舞蹈功底外,更要演绎出角色的性格和情感。为塑造一个既符合原著又被观众喜爱的林黛玉形象,我反复重读《红楼梦》,深探林黛玉的灵魂。我不断地做出调整和创新,最终,演出大获成功。我告诉自己,虽然岁月不饶人,但舞台表演的艺术生命可以延长,尤其是对经典舞剧的复排,每一次都要有新的突破。

  办学重艺更重德

  在1995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我被国家领导人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讲话触动,联想到自己的成长经历,办学的念头油然而生。很快,以我名字命名的舞蹈艺术学校就正式成立了。学校开始招生后,我既是校长又是教师,每天除了处理大量繁杂的行政事务外,还要授课。我把多年的舞台实践经验编成教材,传授给学生。我觉得,办学不是做生意,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要教给学生真正的舞蹈技能和做人道理,使他们能够为社会作贡献,这才是最重要的。

  2014年,我去贵州采风,了解到当地艺术教育资源匮乏,就萌发了帮助当地培养舞蹈人才的想法。在当地文联的帮助下挑选了10名来自贫困家庭且喜爱舞蹈的男孩,带回北京培养。之所以选择男孩子,是因为现在专业舞蹈演员中男演员太少,希望能为国家输送一些优秀的男舞蹈演员。通过两年的专业学习,他们长高了,专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从完全不会跳舞的“淘小子”变成了镁光灯下的“美少年”,我真由衷地为他们高兴。

  曾有人问我,这么多年坚持在舞蹈艺术一线的动力是什么?也有人劝我,你年龄不小了,该闲下来了。但我觉得,我没有理由随便放弃,虽然生命是父母给的,但是真正为我提供学习成长机会的是国家、是人民。我常对学生说,有两个陈爱莲,一个是普通人的陈爱莲,一个是在舞蹈领域肩负着责任使命的陈爱莲,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直指引着我跳好自己的舞蹈,为国家的舞蹈事业作出贡献。

  人物简介

  陈爱莲,1939年出生于上海,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戏曲与舞蹈研究所所长、中国歌剧舞剧院舞蹈家兼编导、陈爱莲艺术团团长、北京市爱莲舞蹈学校校长。曾主演《鱼美人》《红旗》《白毛女》《文成公主》《红楼梦》《牡丹亭》《繁漪》《霸王别姬》等舞剧。

  (中国文明网、光明网记者根据访谈整理)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