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解说者陈小波:用情讲述红色气质(图)
//www.workercn.cn2016-06-29来源: 华西都市报
分享到:更多

《红色气质》拍摄现场。图为陈小波(右)与瞿秋白女儿瞿独伊。

  6月20日上午9时50分,一部时长9分5秒的微电影《红色气质》悄然上线,迅速走红。其后几天,这部由新华社制作的向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献礼的作品在朋友圈大量刷屏,被各大网站热播。人们震撼于影片的高科技特效技术、精致厚重的画面以及饱含深情的讲述。

  片中的讲述者陈小波,是新华社领衔编辑、“新华典藏”执行主编、历史影像学者。她在片中引领观众穿越历史长廊,回到历史现场,重温中国共产党95年峥嵘岁月。

  机缘

  陈小波和1000万张照片

  春节过后的2月份,陈小波的办公室,有人推开门,《红色气质》总导演李柯勇带着三位年轻同事进来了。

  “小波老师,新华社要用七八分钟的时间,做一个建党95周年的片子。”年轻人表明了来意。

  “七八分钟?95周年?”陈小波接连抛出两个疑问:“不可能吧。”

  95年,多么浩瀚的历史啊!几分钟的片子能说出什么呢?

  “我们想从中国照片档案馆里找些老照片,回顾这95年。”李柯勇继续解释。

  李柯勇提到的中国照片档案馆位于新华社主楼的地下,馆藏照片近1000万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新闻摄影局到摄影部,无论这个国家发生了什么,记者没有停止过一天拍摄,编辑部没有停止一天发稿;无论发生了什么,中国照片档案馆都保存了全部发稿照片和底片。

  四年多来,作为“新华典藏”执行主编,陈小波一直在做历史照片的梳理和研究工作,大部分时间,与不朽照片默然相对。

  “新华典藏”是把老摄影家用性命留下来的经典之作进行精心挑选,通过银盐手工限量放大,摄影者亲笔签名等国际收藏标准的几道工序,最后交由中国照片档案馆永久保存。

  陈小波的工作除了去老摄影家家里签字,就是趴在电脑前,一张张翻阅老照片。

  她内心情感极其复杂。“新华典藏”从开始就已经太迟了!多少次,当翻到一张刻着深刻历史痕迹的图片,打开摄影者的名字却已是故人,她不禁扼腕长叹,悲从中来!

  石少华、郑景康、张印泉、齐观山、陈正青、蒋齐生、叶华、郑小箴、刘东鳌、邹健东、李基禄、袁克忠、李九龄、丁峻、孙忠靖、唐茂林……他们的名字和照片无数次地出现,他们曾为历史和中国摄影史贡献了无数经典照片。陈小波为“新华典藏”失去了这些伟大的摄影记者而深感遗憾。好在他们的照片被很好地保存下来了。而对摄影家最好的纪念就是反复研读他们的照片。她也相信他们留下来的照片,千年后还会和后人对话。

  陈小波从一个普通的图片编辑变成一个用图片研究历史的人。因为她的工作,她被选入《红色气质》主创团队中。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