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戏曲传承和走出去:
吸引观众,最好演新编戏
广州日报:今年4月,你曾带领《李亚仙》登上了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舞台,在当地的反响如何?
沈铁梅:我都没想到会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在匈牙利,我们在合音乐时,刚合了一小段,录音师马上就跪在了地上,他说这样的声音只能跪着听。我们总是感觉外国观众不懂中国语言,更不懂中国戏曲。这次去欧洲让我感到,我们低估了中国戏曲的魅力。艺术无国界,艺术是共通的,我们应该把中国传统文化最优秀的部分展示给外国观众,好的作品总是能引发共鸣的。我们在匈牙利演出时,对方提出不要字幕,只要一个段落的大意,但是外国观众都能看懂。
广州日报:观众完全被台上的表演所吸引了?
沈铁梅:是的。《李亚仙》突出了“服化”、表演,观众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演员身上。现在很多戏都追求大制作,所谓的“戏不够,灯光凑”,我认为这是必须被批判的。我们依旧坚持传统戏一桌二椅的理念——坚持戏曲特征,只做进步性的传承。关键是戏要好,否则,投再多的钱,都只是娱乐。
广州日报:怎样吸引年轻的观众进剧场看戏?
沈铁梅:不求多要求精。戏曲观众少,我们要让观众听到最好的戏,所以一定要做好的作品。吸引观众,最好演新编戏,因为传统戏是给戏迷看的。就像不会喝酒的人先喝啤酒,不要喝白酒。另外也要经常去学校,通过新的传播方式传播戏曲。
广州日报:在收徒弟时有什么考虑?
沈铁梅:必须有悟性,条件好,爱艺术,能坚守下来。我的一个徒弟已经获得了梅花奖,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名成家,有的可以当老师去传播艺术。剧种必须有人去传承,对传统要存敬畏之心。我从来没有想过把川剧改成哪种模样,我只是争取让它完美,这才是忠诚的一种思考。我们探索出来的DNA,永远都是中国川剧的DNA。川剧无论怎样发展,必须姓“川”,保持基因不变。
孙勇波:不怕观众不懂戏
梅花奖得主孙勇波在《李亚仙》中演郑元和,他谦虚地表示自己在这部以李亚仙为主线的剧作中只是配角。
对于川剧,孙勇波有着深沉的情感,也表达了学川剧的不易,“学川剧,10岁左右就必须进学校,进行三五年的基本功训练之后方能排戏上舞台,然后要经过三五年的经验积累,声、色、艺必须都有。”孙勇波表示,至少8年~10年才能成为一个川剧演员。
《李亚仙》迎合了现代观众的审美,节奏很快,串场也很有特色,一场接一场,扣得非常好。孙勇波表示不怕观众不懂戏,关键是戏要好:“要让观众只要能读懂汉字,就能坐在剧场里。”
多彩舞台
广东戏曲喜剧特邀展闭幕
广州日报讯(记者 张素芹)9月30日晚,随着湖北京剧院经典京剧《徐九经升官记》激起的阵阵掌声, “2016广东戏曲喜剧特邀展”在顺德大剧院落下帷幕。
作为国内创办的首个以喜剧为主题的地方戏曲展演活动,本次“戏曲喜剧特邀展”自7月25日开幕以来,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掀起了“戏曲喜剧”的欣赏热潮,在广州、顺德两城共上演粤剧《伦文叙传奇》、黄梅戏《女驸马》、莆仙戏《春草闯堂》等20场经典戏曲喜剧,涉及11个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9位梅花奖获得者、4位白玉兰奖和文华大奖获得者在舞台上精彩亮相,吸引近20000名观众进场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