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秦同千与中国古建筑文化保护传承的复兴之道(组图)
//www.workercn.cn2016-10-11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更多

品臻世界(人物·走向世界创新人物)

秦同千与中国古建筑文化保护传承的复兴之道

  古建文化“活态保护”践行者秦同千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右一)在绍兴品臻园调研古建文化保护传承

  回望历史,是为了昭示未来。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此后,一个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古老民族又一次踏上了加速振兴之途。

  正当人们深切呼唤中华古老文明,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从传统文化深厚积淀中重铸之时,在江南绍兴古城之中,有一位名叫秦同千的逐梦者,历尽艰辛,百折不挠,以虽九死而不悔的坚强意志,在中国古建筑文化保护传承领域,苦苦追寻探索实现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和价值支撑。耗尽全部财力与心智,在华夏大地发起一场中国古建筑及其文化的拯救行动,与时间赛跑羽化新生,创立中国古建筑文化保护传承的“品臻样本”,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建筑文化保护传承的“活态保护”之路。这位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梦人,用其保护传承古建文化的生动实践再一次证明,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涵养;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软实力中扬国威,复兴路上好扬帆……

  文化传承:炎黄子孙薪火相传的历史使命

  使命感是沉重的。

  穿越华夏数千年的建筑瑰宝,走进华夏悠久的古建筑文化,秦同千无时不刻不感到自己肩头的沉重。

  如果说,当年的朱启钤先生创办了“营造学社”,而后才有了留美归国学生梁思成、林徽因等的加入,他们发起对中国古建筑的调查,发现了最早的木结构古建筑山西五台山的佛光寺、南禅寺,开创了具有中国现代科学意义的古建筑保护事业。而当代绍兴上虞人士秦同千出于对古建筑及其文化的热爱,志在穷毕生之心力,奋起保护传承古建文化。

  秦同千出生在1963年10月,正好遇上中国困难时期。家乡在杭州湾畔,童年的记忆仿佛只有饥饿。他从小喜欢语文和历史,喜欢自己家的老房子和有雕花图案的老家具。那些《山海经》中的传说故事、历史书里的英雄人物、家族兴衰的云烟,都让他念念不忘,这大概就是他敬畏祖先与中国传统文化结缘的启蒙点吧。

  也许,是苦难锻造了秦同千坚毅不拔、百折不挠的性格。初中毕业,他放弃了继续念高中或中专的念头。因为这个时候对他来说,当务之急是尽快挣到钱,为双亲减轻生活负担,为兄弟创造成才机会。小小少年离家到最近的大城市上海打工,成为了一名最基层的从事景观工程的打工仔。他打工的地方所谓森林公园的前身原来曾是一个苗圃,他睡在养猪场,铺上干稻草和草席就是床了。他每天能挑几立方土,压得直不起腰。大上海高楼林立,抬头看不到太阳,外滩的建筑群特别好看,可他真正领略上海的繁华,站在南京路和外滩的人群中,已是第二年的事了。

  若干年后,他才知晓,这之前的所有奋斗,原来只为了一个人生目标:中国古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秦同千的中国古建筑保护事业起源于他所从事的园林绿化工程,他在江南偏僻山区农村找寻用于园林绿化价格便宜的树种。这期间,他接触到了年少时念念不忘的东西——古村落、古建筑、古家具、古花窗,每一样都让他流连忘返,甚至忘记此行的初衷。

  通过奋斗,他终于有了一些余钱,可以投入到自己真正的爱好中去。从此每次出远门成了他最开心的事情,他几乎把所有通过园林绿化工程挣来的钱都用来购买这些破旧零散的老东西,走上了一条被称为“收破烂”的道路。

  秦同千下定决心走中国古建筑文化保护传承之路,是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一次震撼。那一天他第一次来到浙江慈溪天元镇古家具集散市场,看到大批古旧家具被装进一个个集装箱出口国外,当时就大吃一惊,感觉老祖宗的东西怎么就这样被贱卖、被肢解拆散,难道他们真的就一文不值了吗?难道再也没有中国人需要他们了吗?

  一个炎黄子孙的心被深深的刺痛了!

  不久后的一次工作机会,他偶然来到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的一位德国老总家里,惊讶地发现房间里的摆设竟然都是中国的老式家具物件,奇妙的是,这些旧东西经过老外的“捯饬”,焕发出别样的魅力,完全不是我们平时厌弃的旧样貌。这对秦同千启发很大,对日后他走上古家具、古建筑的收藏修复之路,可以说是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老百姓急于要摆脱原有的贫困,于是有大量古建筑被破坏拆毁,浙江安徽一带农村,经常有成片的数百年历史的建筑被主人拆掉,成为一片瓦砾。拆下来的旧木料、构件等按堆论斤地卖。这样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尤其当听到国外有整体复原的中国古建筑时,秦同千再也坐不住了,像“着魔”一样,只要听说哪里有老房子被拆的消息,总是想办法第一时间赶过去,纵然举债也要将其买下保护起来。

  在秦同千看来,这些散落在阡陌山路的祖先痕迹,是岌岌可危的历史见证,更是伤花怒放的时光碎片,一砖一石、一窗一瓦、一槛一柱,每个角落都布满岁月尘埃,它们佝偻在自然的风吹雨打中,默默冷对人们弃如敝履。这些老房子是承载中国人共同情感和记忆源头的生活容器,当它们以一副乡土家园日渐式微的伤感景象渗入人们的眼帘时,一扇扇破败的门窗仿佛一张张空洞的嘴,无力诉说传承文明在时代喧嚣中沉默凋零的绝望。

  文化传承,是炎黄子孙薪火相传的历史使命啊!

  不知有多少个撕心裂肺的夜晚,秦同千仰望星空彻夜难眠,眼在流泪,心在淌血,我们的祖先,曾经有那么辉煌的文化,岂能眼看她陨落得七零八碎?谁来接棒复兴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不能没有使命感啊!中国迫切需要有志之士,拯救这些古老的生命于水火无知,给她们一片安身立命的场所。给中国古建一片生机,愿子孙后代还能在祖先的屋檐下繁衍生息。

  可是,华夏之子秦同千能完成如此沉重的历史使命吗?他的古建筑文化保护传承之旅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吗?

  历史,在聆听回音;世界,在等待答案……

  砥砺前行:与时间赛跑的拯救行动

  风雨兼程三十载。

  历尽艰辛为古建,踏平坎坷成大道。与时间赛跑的秦同千从来停不下中国古建筑文化抢救保护的脚步。

  刚刚进入新世纪的一天,秦同千得知安徽歙县有一套老房子即将被损毁,他便带人立即出发驱车前往事发地。谁知,汽车在盘山公路的悬崖上悬空抛锚,险些丢掉性命。山路难走,只好弃车步行,当他们翻山越岭终于看到山坳里的那片老房子时,悬在嗓子眼的那颗心才重新回到肚里。这幢老屋已有4成倒塌,住户早已搬离,主人正准备拆掉门窗运到外地变卖。秦同千出高价将其收购,让专业人员拍照存档,量尺绘图,精心编号,而后请民工一根根木料搬运至山下,一切料理停当之后,才发现已是次日凌晨一点钟了,中饭和晚饭都没顾上吃。

  2007年,秦同千在浙江淳安县发现一座精美绝伦的雕花楼,当时六成柱子已经腐烂坍塌,靠毛竹临时支撑着,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随时都可能倒下。房主人拉住秦同千的手动情地说:“这房子你收走修好复建起来是一件积德的事情啊!”秦同千流泪了,当即决定出资收购将其修复重建。谁料,因为房屋损毁严重,上去拆瓦的民工掉落下来,送医救治,花费了大量时间与财力……

  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年年岁岁,哪里有即将被拆毁的老房子,哪里就会出现秦同千的身影。山山水水,村村寨寨,都留下了秦同千“踩地皮”的脚印……

  收藏古建筑需要有专门的地方保存。为此,秦同千几经周折,最早是在上海宝山区大场苗圃搭建仓库,后来,又在家乡上虞租了一块工厂内的闲置工地搭建更大的库房,将上海的所有藏品,砖头瓦片石板石墩木柱牛腿月梁等全部搬迁过去。随着藏品数量的增多,又不得不在上虞嵩坝漳订村租用了一个废弃的占地60亩的部队仓库,在上虞的章镇租用一所废弃的中学。连年不停地搬运真是劳神伤财,运费、保管费、人工费、搬运工程中的藏品损耗,价值无法估算,仅仓库租赁和仓库改造就花费2500万元。

  保护古建筑的操心程度,非常人所能承受。聘请专人看管、防火、防潮、防腐、防白蚁,不敢有丝毫怠慢。秦同千聘请专门防白蚁的机构,每月两次上门防治。同时,堆放木头的仓库,每年要翻动两次,否则木头长期堆放会发霉。所以这几百幢老房子这样折腾来折腾去,真是伤筋动骨,伤透了脑筋。家人反对,很多亲朋好友都觉得不值,说老房子就像个无底洞,无论你在其它地方挣多少钱都不够填补这里。但对于秦同千来说,老房子就像他的孩子,又怎么会对它们计算养育成本?要求它们带来物质回报?他唯恐轻慢了它们,对不起它们,守护古建筑就是他的责任,难以割舍。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