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法斯宾德:电影内外都放浪形骸
//www.workercn.cn2016-11-03来源: 新京报
分享到:更多

  他在作品里投射了自己的人生

  法斯宾德的工作习性、情感流程以及更重要的——他那异于常人的人性的感知,都能在他的电影里得到明确的体认。他喜欢肤色深的男人,这在《美国大兵》、《狐即其友》和《恐惧吞噬心灵》里都有所流露。他热衷于身体的共享,《佩蒂拉的眼泪》说的是女人在性关系中的自由巡行,但俨然是法斯宾德情史的翻版。而对致幻品的依赖,《四季商人》中的水果商就是大量饮酒后伤亡。李沧东的杰作《薄荷糖》就是直接向法斯宾德的这部首次卖座电影的致敬。而法斯宾德致敬比利·怀尔德名片《日落大道》的《维洛尼卡佛斯的欲望》,那个女演员因吸毒过量而亡。这是法斯宾德的倒数第二部电影,显然已成为他生命的先兆。

  纵观法斯宾德的电影,他高度的精神自传性,毫不客气到令人发指的坦诚,并不简单是对种种道德禁忌的碾压,而更多的是他通过伤己再伤人的恶性循环中去确认自身的存在方式。法斯宾德式的自虐,不是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后悔过自新,更不会有割肉补疮后的壮举。

  那是顽童自残后的乞怜,也是狂人般我思故我在的独尊,是自卑与自负的余音不绝的错杂交响。法斯宾德的绝望,跟安东尼奥尼“他人即地狱”不同,他坚信无保留的沟通会带来更彻底的相看两厌。也有异于库布里克所碎碎念的“世界必将毁灭”的终极思辨,法斯宾德认为出生就是另一出灭亡。

  所以,法斯宾德电影内外的放浪形骸,是因将生死并置的,所以也就无所谓挥霍或不挥霍。而他电影里那些温情的,让人极易悲悯的人事流变,全都泛着泡沫般的短暂光亮,并最终缥缈而去。

  他诚实地表达“爱比死更冷酷”

  对于法斯宾德的评价,我最喜欢的是这样的一句“诚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做到像法斯宾德那样,则难上加难”。但这些辨识,是我大量观摩他影片之后的事情了。

  我第一次看法斯宾德,是《莉莉玛莲》,当年国内引进过。我以为它会泛着过街老鼠的气味,不料,它却散发着奇异的香气。这在法斯宾德的电影序列里最正常的一部,也是最不正常的一部。它有着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章法和策略,是美国情节剧德国化后最为优雅的一次佐证。只是看到后来,一个被爱人近乎遗忘,也被国家抹平记忆的时代巨星走在林荫道上时,法斯宾德故意流露出一种相当泛滥的忧郁,却让整部影片从最易上手的国仇家恨中滑落下来,却丝毫不在意它究竟会落向何处。在这部几乎是法斯宾德最受欢迎的作品里,在满满的红尘俗世逐一褪色之时,法斯宾德却鬼使神差地出神了,甚至逃离了“人是历史的人质”的这极能膨胀起来的主题。法斯宾德最吸引我的时候,就是他注意力最不集中的时候。

  接下来,看的是法斯宾德在商业上最为辉煌的作品《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主演是他的老朋友、老同学、老搭档汉娜·许古拉。两人一直保持着高度纯洁的友谊。许古拉因此片获得西柏林国际电影节影后。同样是讲述一个女人与战争的关系,仿若是《莉莉玛莲》的续集:二战刚结束,丈夫生死未卜,孤立无援的玛利亚仍把爱情看成自己心中的圣地,因此当她发现自己一直等待的丈夫居然把自己当成商品出卖的时候,她选择了自杀。这部影片再一次印证了法斯宾德第一部影片的主题:爱情有时比死亡更冷酷。

  法斯宾德的电影是经常要死人的,基本不提供过渡的可能,仿佛他们的死是他们早就下了订单,随时都以懒洋洋的坐姿静候快递员那无精打采的敲门声。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