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颜德馨:弘扬中医传统 不忘岐黄初心(图)
//www.workercn.cn2017-04-19来源: 文汇报
分享到:更多

弘扬中医传统  不忘岐黄初心

——追忆国医大师颜德馨先生

本报2009年7月6日“近距离”专刊曾对颜德馨作过专访。(资料照片)

  他出生于中医世家,悬壶济世近80载,在传统中医“八法”之外创立“衡法”;他坚持以弘扬和传承中医传统为使命,一生追求“德技双馨”;他运用中医疗法治疗“非典”患者,有效解决了激素治疗引发的纤维肺问题;他领衔的“颜氏内科流派”,是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之一……他就是首届国医大师之一、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颜德馨先生。4月17日,颜德馨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

  济世救人开创“衡法”

  颜德馨1920年11月出生于江苏丹阳颜氏老宅,他的父亲颜亦鲁,深得江南孟河医派真传,擅长治疗肠胃病和妇科疾病。在父亲的熏陶下,颜德馨从小诵读经典,深化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12岁时,颜德馨开始背诵《内经》《伤寒》《素问》等古代中医典籍,每逢父亲临诊,他就帮着父亲抄方子、整理。

  16岁时,颜德馨考进了上海中国医学院,随各大中医名家学习、抄方、整理医方医案,汲取各家长处,提高了理论认识和临床实践水平。毕业后进入诊所工作,抗战胜利后,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他创办“德社”,免费给病人看病配药。新中国建立后,他停办私人诊所,调入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现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他数十年如一日,埋首于中医理论研究与实践,从民族瑰宝中汲取宝贵资源。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率先提出“雄黄为抑制白血病的有效药物”,奠定了中医治疗血液病的总体思路;在长期中医研究及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理论,创立了以调气活血为主的“衡法”治则,提出“气虚血瘀是人体衰老的基本机制”,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养生理论,为众多疑难杂证指明了新的研究思路……

  抗击“非典”显医者本色

  他坚守“仁心仁术”,能为病人解除疾苦,他感到了身为医者最大的快乐。

  危难当头,方显医者本色。2003年,“非典”突如其来,颜德馨以84岁高龄,不惧安危,奔走第一线,一句“没有中医拿不下的病”掷地有声,鼓舞医务人员抗击“非典”的信心。

  他担任着上海市中医防治专家组顾问、上海市中医治疗指导组组长及华东地区防治“非典”首席科学家,奔赴传染病医院,立足中医特色,应用辨证论治原理,总结出“非典”的病机要点为“热、湿、瘀、痰、虚”5字,创制了“扶正祛邪方”授权厂家生产。

  高尚的医德医术,赢来无数荣誉:上海市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上海市医学荣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中国医师协会首届“中国医师奖”,2009年5月,他当选国家首届“国医大师”。

  毕生嘉惠杏林后学

  颜德馨先生毕生以弘扬中医药传统为己任,一生都在为中医传承奔走。他多次指出,中医要做好原汁原味的传承,最大的危机是后继乏人。

  他常以先哲墨子“志不坚,智不达”勉励学生,经他培养的学生近百人,遍及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在行医60年之际,他捐出多年积蓄的稿酬和学术成果奖金共20余万元,设立“颜德馨中医药人才奖励基金”,此后又追加资金,2005年扩展为“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致力于激励青年中医药人才脱颖而出。2008年11月,他促成了“中医大师传承班”在同济大学开班,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传道授业。

  在长期的临床和教学工作中,颜德馨发现当前的中医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重“西”轻“中”的教育模式导致部分中医学校的毕业生不会望闻问切,不懂八纲、八法,不懂阴阳五行、辨证施治。这让他深感担忧,于是他与众多名老中医一起上书列陈合理建议,得到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对中医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

  中医界人士说,颜老以其一生的磊落与担当,诠释了中医人的使命与责任。(本报记者 陈青 通讯员 金恒)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