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他说,从上世纪80年代,两岸杂草丛生,到当前高楼林立、“大钻石”点缀,他一直在画浑河;
他说,30多年,他坚持——钢笔、宣纸、速写——画一座城市;
他说,他必须坚守一名新闻美术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他说,他的愿望,是通过画作唤醒人们,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沈阳这座城市的文化与文明——
新沈阳·老沈阳
记者:关于新沈阳、老沈阳,涉及一个节点、分界的问题,请您谈谈。
吕洪臣:实际上,一个城市就是一本书,我们每个人在这本书里,不知不觉都会留下痕迹。只不过是我在这本书里画上了几幅画,这一画就是30多年。这30多年,面对一座城市的变化,如果从开始一直跟到现在,应该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城市在发展、在变化,特别是沈阳近些年来的变化更大,发展的速度特别快,我还得加快步伐,跟随这个时代,跟随这个节奏,还要去继续画沈阳。把它记录下来,今后还是会成为历史。
前一段时间,我到了浑南,画了一幅浑河的长卷——浑河两岸。
浑河两岸近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在十几年前画的浑河作品,在沈阳日报发表过。现在画起来,景色美了、绿化也漂亮了,也更洁净了,盛京大剧院、奥体中心,这些典型的沈阳建筑,在浑河两岸,像宝石一样。
如果要划分的话,我觉得中街这一带、老北市这一带、太原街这一带,可算作老沈阳,从五里河开始,往南推,直到浑南,这可能是新沈阳的一种标志。在我印象当中,简单的划分就是这样。
初衷·愿望·情怀
记者:您为什么对画沈阳情有独钟?创作冲动源自什么地方?
吕洪臣:这跟我的职业有关系,我在沈阳日报做了二十七八年的美术编辑,那个时候,沈阳日报专门为我开辟一个栏目,叫《盛京速写》,这在全国新闻媒体中也是不多见的。
我从上世纪80年代还没到报社工作的时候,就开始画沈阳,那时候是沈阳日报的通讯员,作品也经常在沈阳日报一版见报,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沈阳日报之后,我画沈阳的作品就越来越多了。
改革开放30年,我见证了沈阳一草一木的变化,直到如今,画老沈阳,就是——画说老沈阳,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特别是新闻美术工作者,我觉得,自己应该有这个担当、有这个责任,就有那么一种情怀。
记者:许多读者认识您,是从您的作品南运河、钟鼓楼、中街、沈阳的大街小巷,这些作品开始的,画这些是出于什么考虑?
吕洪臣:画老沈阳,我在八年前就有这个想法。我画了上千幅新沈阳,画这组老沈阳呢,早就有这个愿望,我出生在沈阳、长在沈阳,小的时候也看过沈阳的有轨电车,包括古城墙、九龙门……我就想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让我们的后人知道。文字可以记录历史、图片可以记录历史,那么用绘画的形式来记录历史,我想就是更加真实,也是唤醒我们沈阳的市民,让他们来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现存的、遗留下来的这些古迹。
经过三年多的时间,我收集2000多张老照片,通过老照片,我一一绘画而成。这里有许多是二度创作。老照片都是瞬间拍的,当时的一些老百姓所接触到的一些生活信息,照片没有拍进去,我根据历史资料,充实进去了,这样就可以还原老沈阳当时的现状,也是还原了老沈阳的一些百姓生活状态。画老沈阳我费了很大功夫,倾注了很大的精力。
记者:您作南运河组画的时候,就考虑了围墙和鲁迅雕像的问题,画出了开放状态下的鲁迅像,绘画是摄影不能取代的。在绘画艺术上,您的作品有些什么独到的地方?
吕洪臣:速写就是写生,写生就是写现场、写现实的东西,这种写生,它比较灵活。
我画的无论是老沈阳,还是新沈阳,包括画南运河和北运河,我觉得,它比拍照的照片要有生动感,它有取舍,速写比较灵活,可以把树墙打开,画里边的东西,也可以夸张一点,它是用散点、多点透视的方法,通过绘画的这种技艺,把景观记录下来。
记录历史,不是今天和明天的事情,它是一份永恒的工作,我们土生土长在这里,对沈阳有着一份挚爱之心,这永远不会改变。
王秀梅:被写入中国美术书法史的女书法家(... | 2014-03-12 |
马长辉讲评书传播正能量 | 2014-03-12 |
画坛多面手万弘巍(组图) | 2014-03-12 |
陈坤与李冰冰拍激情戏不紧张:不会有私心杂... | 2014-03-12 |
朱明月:勘探艺术的深度(图) | 2014-03-12 |
有风仲夏而来 温暖一场花开 | 2014-03-12 |
郭满生:71岁老人用桦树皮拼出唯美山水画 | 2014-03-12 |
张韵泠:一生所愿 广建贫校“为苦儿”(... | 2014-03-12 |
孙恩同弟子联谊会成立 | 2014-03-12 |
著名书画家郭赋林艺术精品展在沈阳隆重举办... | 2014-0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