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何光才:言及妻子必泪崩的壮家编书人(图)
//www.workercn.cn2017-07-03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三

  何光才的字典编纂工作始于他首先发明“汉字通式编码技术”。

  从1994年1月开始,经过一年半的艰辛工作,他发明的“汉字通式编码技术”于1995年6月获得了国家专利,紧接着,《数码字典》正式进入编纂,直至赵华芬去世,长达19年的时间里,是赵华芬给了他最大的支持。

  斯人已逝,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赵华芬从何光才决定编字典那一刻开始,就一直鼓励支持他,“从来没有怀疑过我,说过泄气话,劝我不要做。”

  何光才自己分析,赵华芬是基于爱他而无条件支持他,舍此别无理由。

  他认为,赵华芬的支持,除了以完全和绝对承担4口之家所有家务劳动的形式外,就是给予他无尽的爱。

  “婚前我向她保证,婚后绝不和她吵架,任何情况下和任何时候都不会骂她,我也做到了,她有时生气,我就逗她笑。”泪眼婆娑之下,何光才开始了讲述。

  何光才回忆道,他白天劳累,晚上睡觉会打呼噜,第二天早上,妻子总是蜷缩在客厅的沙发上,把家里唯一的床让给他睡。

  “我出差回来,到家之前,她会把饭菜做好,然后听到我脚步声,开门出来笑眯眯的迎我进家,进了家,接过我的包放下,就带我到厨房,打开桌子上保温防尘的盖子,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就在桌上。”

  “她常常对我说,‘爱你多少都爱不够,早上舍不得离家去上班,下午希望早点下班回到你身旁,总想时时刻刻和你在一起。’”

  这对贫贱夫妻好到什么程度,何光才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

  “有好几次,我在里屋做事,编字典,她在外屋看电视,她想我,又不想打扰我,就打电话,我一看电话是她打的,就从里屋出来,她满脸笑容告诉我,她没有别的事,就是想看看我。”

  斯人已逝,无法探究赵华芬的内心世界,反正她对丈夫的这种情感,在当下这个时空,已经很难很难为一般人所理解。

  但以何光才当时的窘境,赵华芬是唯一支撑他20多年坚持编纂《数码字典》而不辍的精神力量。

  四

  字典的编纂,在技术方面倒也算顺利,但要把这本64开、厚达1116页的手工撰写的字典变成铅字带着油墨的幽香出版,何光才面临着好几道“坎”。

  择其要者有两大“坎”:第一道是来自“官家”的认同,第二道是出版的资金。

  通过他在州委党校读书所结识的几位老师,何光才终于如愿以偿,“2004年9月5日,在省社科联,有8位语言文字专家给我开了一个评审会,对我的字典给予了高度评价。”

  评审会的召集人是云南师范大学教授、语言学博导、校长骆小所。

  次年,也是在州委党校和文山师专几位老师的辗转帮助下,何光才认识了云南亘元育人文化传播公司的老总章晴,在章晴的帮助下,2006年4月20日,何光才终于拿到了教育部“关工委”理论中心《关于“现代汉语通用字数码字典”推荐函》,这就给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字典打通了政策瓶颈。

  正式出版需要一大笔钱,何光才自己穷得叮当响,一度穷到银行存折上仅有2元钱,自己被迫以半价卖藏书度日的地步。

  这时文山州总工会出来了。

  “州总工会主席兰朝明等先是及时推荐报送何光才作为州劳模的人选,从工作的角度关心这位奇才职工。”州总工会副主席杨琪玲说。

  2016年春节前夕,文山州委书记纳杰来到“劳模”何光才家入户慰问,一进屋,就看见桌子上摆满了《数码字典》,得知字典为眼前这位瘦小男人所编纂,纳杰很惊奇,又得知出版这本字典,何光才个人无财力,欠了一大笔出版费,纳杰指示相关部门给州委写报告,“社科联写了一个请求补助出版费的报告,纳书记批复了50万元,一下子就帮我付清了出版费用。”

  何光才说,这本《数码字典》集科学性、普及性、适应性于一身,尤其适合我国中小学生以及外国人学汉语用,“我用1、2、3、4、5、6、7对应代表汉字基本笔画的点、横、竖、撇、折、捺、提,结合国家文字所规定的笔顺规范,不受偏旁和角位限制,不存在难检字,人机两用,查字打字同技术,会查字就会打字,而且保证你5分钟内学会查阅。”

  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手机、电脑查阅技术高度发达且方便,何光才的《数码字典》到底有无推广价值?

  “是中国人就必须懂汉语,他这本字典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最适合中小学生用,可以从小牢固树立汉字书写的笔顺和笔划规范,对中华汉文化的传承有独特的贡献,这是迄今任何网络技术做不到的。”何光才现在供职的文山州社科联副主席王怀文说。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