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我们为什么要看黑人文学?
//www.workercn.cn2017-07-28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王家湘,著名英美文学专家、“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获得者。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教授,中国翻译协会资深翻译家。1953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1982年获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英国文学硕士学位。自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及加拿大从事女性作家及美国黑人作家等方面的研究。《黑色火焰——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史》是王家湘教授20多年研究美国黑人小说的成果,在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了美国黑人小说的发展历程。其译著《他们眼望上苍》也将于近期面世,《到灯塔去》、《汤姆叔叔的小屋》、《说吧,记忆》、《瓦尔登湖》也同样是她的译介作品。

  近日,美国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带着他的新作《地下铁道》来到中国与读者见面。这部讲述蓄奴制时代少女科拉逃离种植园的故事,在种族问题一直被热议的美国掀起热潮,并不难理解。然而,今天中国读者读它的意义何在?一直以来,将书写自己祖先遭遇与崛起作为使命的黑人文学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色彩?

  为此我们找到英美文学研究专家、翻译家王家湘,她花20余年完成著作《黑色火焰——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史》,全面梳理了美国黑人小说的发展历程。在她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离我们的生活遥远的作家,也有着我们未曾了解的喜怒哀乐,拥有属于他们的英雄梦想。

  本期青阅读专题,我们一起走进“黑人文学”,看黑色火焰簇簇燃烧时文学可以迸发出的绚烂花火,同时拓宽我们的眼界,增加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尽管已经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退休多年,81岁的王家湘老师讲起自己的研究方向——美国黑人文学依然神采奕奕、如数家珍。

  她与美国黑人文学邂逅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国内高校中的英美文学专业教学或者研究都是“老套路”,即所研究的作家作品以英美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居多,以白人的男性居多。80年代中期王家湘有幸作为鲁斯学者,到康奈尔大学做学术交流,在那里甫一接触美国黑人文学,她就被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作家的使命感和美国黑人的生活现实,以及作品严肃的主题和生动形象的黑人民间语言所吸引。她在美国著名的黑人学者小亨利·路易斯·盖茨教授的指导下进入了这个天地,回忆起最初在浩瀚的图书馆里看到不同时期的非裔作家所写下的文字,王家湘回忆说,“大开眼界。”

  美国黑人文学本身就是一座富矿

  让王家湘感到惊艳的,首先是黑人文学中所关注的话题。在黑人文学家的作品中充满从祖先的悲惨遭遇中淬炼出的痛苦和与之相伴的坚韧。“几乎所有的黑人文学作品中都带着这个族裔的历史,从非洲不同地方来到美国的黑人,在蓄奴制的历史时期如何生存下来,通过他们的文学作品也真正能看到蓄奴制的历史,以及南北战争、和平权运动期间历史真实的面貌。”

  其次是这些作品中蕴含的复杂人性。对于蓄奴制时代,常人的想象就是奴隶主无尽残害黑奴,然后是无休无止的仇恨,但真正接触到文学作品,王家湘感觉到非裔作家文本中所叙述的人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习惯了在文学中将正义与邪恶对立起来,将黑和白对立起来,但是看到一些文学的记录,确实会有比较善良的白人农场主。”

  最让王家湘感到惊喜的是黑人文学中的语言风格。“我非常喜欢黑人文学中的表达,恐怕是和祖先不能接受很好的教育有关,让他们拥有了一种很丰富,很有灵性的口语表达方式。”王家湘老师打比方说,一般人如果说长辈要教导孩子好好学习时会说:“你要认真努力,才能有更好的未来。”“但我看到的黑人作家会写一位慈祥的老太太,她没准也是当过奴隶的,然后慈祥地告诉自己的孙女:‘你要是朝着太阳跳,至少会落在月亮上。’”类似的灵动表达,让王家湘感到,美国黑人文学本身就是一座富矿。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