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我们为什么要看黑人文学?
//www.workercn.cn2017-07-28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历史进程中的黑人文学发展

  当王家湘提出自己想要开始黑人文学的研究,并把更多被湮没的黑人文学作品译介到中国时,盖茨教授非常高兴,因为在当年,一位来自中国的学者对这一领域感到兴趣,毕竟是鲜有而珍贵的。对于王家湘而言,这同样是一条漫长的路。

  “我这个人不喜欢过多的文学理论的探讨,还是‘老一套’地通过作品认识时代、现实和作家,通过作家认识作品。作品是具体的作家创作的,不可能不反映作家的经历和他对世界、对社会、对未来、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看法。我从人物、情节、语言运用、创作手法去解读、欣赏作品。” 1997年她得到了国家社科规划“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史”课题的基金资助,开始一面教学一面着手进一步的研究,并开始撰写《黑色火焰: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史》,这本书成为国内第一部全面介绍与评论美国黑人小说的专著,系统阐述了美国黑人小说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以美国黑人小说家及其作品为研究对象,详尽地介绍了20世纪初至20世纪末重要的美国黑人小说家及其代表作。

  不同的历史时期,黑人文学所表达的主题也在流变。“美国黑人文学的诞生比起任何别的民族文学来得艰难得多,从1619年第一批黑奴登上北美土地,到18世纪后第一部黑人文学作品出现,其间相隔了一个半世纪。”王家湘说,并对黑人文学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

  王家湘介绍说,在18世纪到19世纪,黑人文学是为了种族生存呐喊的文学,是为了争取黑人在美国社会中做一个平等的人而奋争的文学。“这一阶段的文学主要以黑人自述和自传为主,逃出了牢笼并有所建树的黑奴的生平经历就会引起广泛的兴趣。”古斯塔沃斯·瓦萨的自传《非洲人奥拉达·依奎阿诺,或古斯塔沃斯·瓦萨生平趣事述》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作品记载了作者1745年出生于贝宁后的童年生活和11岁时被贩卖到北美后的传奇经历,也是黑人所写的第一部有力谴责蓄奴制的作品。

  20世纪初,随着废除奴隶制斗争中成长起来的黑人领袖去世,新一代黑人领袖在内战后种族关系严峻的南方继续为反对种族歧视、争取种族平等而斗争。王家湘介绍,这一时期的黑人作品反映了在黑人未来发展前途上两种对立的观点,即是否要自我承认黑人就是低白人一等:其中布克·华盛顿的自传《在奴役中奋起》受到广泛欢迎,书中并没有描述黑奴的悲惨生活,反而说蓄奴制是一所“学校”,毕业于此校的黑人可以不断发展自己的意志力与技能。与之对立的,是作家杜波依斯,他认为黑人不该放弃属于自己的权利。

  1919年~1940年对于黑人文学而言是璀璨的20年,因为涌现出一大批青年文学家,故而形成了黑人文学史上的高潮,由于其中一大批作家集中在纽约的哈莱姆区,这一历史时期被称为哈莱姆文艺复兴,这与一战和战后的社会生活有关。人们带着前所未有的广度和多样性创作:“老一辈黑人作家大多重视反映中产阶级要求,企望在现存社会中争取黑人平等的公民权利,新一代黑人作家则和当时美国‘迷惘的一代’的青年作家一样,抛弃了传统价值观,不因循守旧。”王家湘说。

  历史继续前行至20世纪50、60年代,这一时期,美国爆发了黑人权利运动(Black Rights),黑人文学中多了抗议的影子。“这是由于二战之后,黑人士兵从战场上回来,却没有和白人拥有一样的就业权利引起的。在他们看来,自己在战场上和白人士兵同一个战壕作战,回到美国社会却没有受到同样的对待。”这一时期如《看不见的人》(拉尔夫·埃里森)的作品最有代表性,“在埃里森的小说中,他想表达:人越是意识到自己个人和种族文化的历史,就越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20世纪的最后30年,被王家湘归纳成为“黑人文学大发展的最后30年”,在书中,王家湘总结了女作家和男作家们的不同的关注点。“黑人后现代作家和白人后现代作家仍有很大不同,他们是在制度性的种族歧视氛围下生活的黑人,其受压迫的状态形成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早期黑人作家不同的是,他们群求的,是从社会经济和文化传统上的颠覆现存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制度。”她很欣赏艾丽斯·沃克的作品,“艾丽斯·沃克的作品反映了她对黑人妇女遭遇的关切,着重表现她们受到的迫害、精神上的重负和忠贞与勇气。”

  读黑人文学,“风物长宜放眼量”

  “谨将此书献给一切充满好奇、愿意看看美国黑人小说这一陌生事物的读者。”在《黑色火焰: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史》的前言中,王家湘这样写道。

  和王家湘老师请教,无论从地理还是历史的角度,中国读者和美国黑人的文学似乎有一定距离,我们走进这些文学作品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在她看来,走进看似“小众”的文学,实际上是开阔眼界、增加对不同人的理解,也会使人变得更宽容。“当今社会不同族群、不同宗教、不同的社会文化之间有很多互不理解,往往会引发暴力。” 当你企图要了解一些遥远的东西时,尊重与理解会让每个人的心态更加平和。“我们说不该给任何族裔或者群体打上标签,但是总要有一个起点,起点就应该是我们更加了解对方。”在她家中的沙发后面挂着一幅书法作品,字迹潇洒地写着“风物长宜放眼量”,这七个字也同样是王家湘对于这个问题的注解。

  论及美国当代的黑人作家创作,王家湘老师说,因为研究的时间截止在2000年,所以此后的文学作品她大多以欣赏的方式看完,并没有再做深入研究。

  特朗普执政后,美国似乎又回到“白人至上”的势头,青阅读记者问她,这种政治的氛围会否影响到黑人文学的创作?王家湘老师并没有给出肯定或者否定的答案。“怎么说呢,文学一定反映现实。美国社会至今对于黑人的歧视依然是存在的。但是作家能不能把社会的热点问题变成好的文学作品的题材,又是另外一件事了。我想,如果特朗普的政策真的不幸使得美国的种族问题更加严重,那么应该会有作品出来,但作家能否写出令人深思的作品,而非仅仅是表达愤怒,这需要作家的思索和时间的沉淀。”

  文/本报记者 张知依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