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李滨声:一担石沟档案袋中的一页

2017-10-31 15:57:19

  著名漫画家李滨声今年已92岁高龄,曾任北京日报社资深编辑。从1958年开始,李滨声在一担石沟参加劳动,参与建设,前后历经两年时间。由于进驻时间最早,时间最长,对一担石沟的人和事了解得最清楚,他被誉为“一担石沟档案袋中的一页”。

  去年,李滨声曾经故地重游,回到一担石沟。当年亲手建起来的建筑,当时正在进行整修。李滨声说,除了作为大山深处的一景以外,一担石沟的建筑还是那个特殊年代的遗迹,具有历史文物的价值。

  李滨声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人民有一个美好的愿望,要“大跃进”,要在几年内超英赶美,要全民大炼钢铁,亩产万斤粮。一担石沟的建设,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启动的。

  一担石沟的建筑,是砖木结构的七排房,质量相当好。建筑的材料拆自司法部街,也就是今天的人民大会堂所在地。当年因为要盖人民大会堂,拆掉了那里民国时期的房子,一部分拆下来的建筑材料运到了西山。

  1958年9月18日,李滨声和其他同志从鲁谷调到潭柘寺,开始开山筑路,修筑从潭柘寺到阳坡园的路。修路半个多月后,北京日报社的同志们接到命令,进驻一担石沟开始劳动。

  当年盖的房子一共有7排,每一排有7间房,但这7间房之间相互并不隔断。从最下面往上看,是一横排一横排的,有透视的感觉,就像宫殿一样。当年盖房的技术指导,来自宣武区营造生产合作社的瓦木工师傅。不过这些师傅并不住在一担石沟,只是每天上午来,晚上再走。

  由于技术所限,李滨声和同志们盖的房子虽然质量不错,但仍然有不少缺点。即使这样,李滨声和当年参加劳动的同志们仍然为这座建筑留下了鲜明特色 ,五角星窗户就是其中一个特点。

  李滨声回忆,建筑的山墙上开了窗户,窗户是五角星形的。设计者名叫骆新民,是北京日报社的一位美术编辑。他是在抗日战争以后,从马来西亚回国的一位华侨青年,曾经在国立艺专上学,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后分配到北京日报社工作。

  五角星形状窗户的施工很困难,三次施工都失败了,后来不得不砌起来一个六边形的窗户框,再在中间用木头做一个五角星的造型,作为窗棂。这个五角星形状的窗户,现在还存在。左右马头墙上,原来有砖雕,是用青砖磨出来的。李滨声回忆,图案左为“超英”,右为“赶美”,现在已不复存在了。

  李滨声回忆,当时对外的代号叫做“西山绿化大队”。当时在一担石沟参加建筑工作的先遣小队中,北京日报社的队伍最早,人数也最多,大约有20多人。后来陆续有北京出版社、新华社北京分社、市委机关、团市委、中苏友好协会以及各区的人员来到,前后累计共达240余人。

  在一担石沟的日子虽然艰苦,但当地的景致还是很幽雅的。沟口西边有两块巨石,相距不到一两米,像一个担子一样,故名“一担石沟”。溪中有流水,深约二尺,流水中还有游鱼。大家的生活用水、吃饭用水都是来自这条溪水。时过境迁,这条小溪现在已经干涸。

  从年龄上来看,当年劳动者中最大的有五六十岁的,年轻的也就二十岁出头儿。其中有一个人,只有一只手,那只手是在参加抗美援朝战斗中失去的。北京日报社的记者辛大明是一位老革命,17岁时就从老家四川奔赴延安参加革命,也到一担石沟参加劳动。

  在一担石沟,李滨声和报社的其他同志一起从事劳动工作近两年时间。每天劳动9个小时,有时候还要“夜战”。大家最开始睡在帐篷里,后来住进简易工棚。当时的条件艰苦,在工棚里都是睡在地上,连翻身都很困难。直到盖起房子,也是在地上铺东西再睡。

  让李滨声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名叫梁沙军的同志,当时是北京日报农村组组长,解放前作为地下党员曾打入警察局做策反工作。他的性格开朗,在一担石沟时劳动出色,如果活到今天也有92岁了。在一次劳动中严重工伤,回城治疗。在从医院回宿舍的路上,遭遇车祸不幸去世。梁沙军同志没能看到今天的一担石沟,经过多年的荒芜,整修后又放异彩。

  自从去年听到一担石沟要重新整修的消息,李滨声就给当年一起参加劳动的同志们打了电话,有很多人已经故去了。目前还健在的,有当年被誉为“文坛四小天鹅”的其中两人——王蒙和从维熙。看到当年盖起来的房子还存在,尤其是自己的名字已经和一担石沟连在一起,他很高兴。

  本报记者 李嘉瑞 文并摄 J240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王砚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十九大代表风采录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老职工、老党员向党说句心里话

  • 热点人物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23年,用心血铸...

  • 热点人物

    讲述匠人故事 传承匠心力量

资讯·快评

娱乐 · 体育

  • 朱雨玲:向“大满贯”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离开会场,奔赴赛场,党的十九大代表、四川妹子朱雨玲有了更多的使命感,多了一份坚定与大气,扛起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昨天上午,在加拿大举行的乒乓球女子世界杯决赛中,朱雨玲以4∶3逆转战胜队友刘诗雯,职业生涯首度夺得世界杯单打冠军,这也是她的第一个世界三大赛单打冠军,朱雨玲向“大满贯”的梦想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 邱贻可:“小猪”又过了一关

      在今年全运会上,四川女乒夺得女团冠军时,四川女乒主教练邱贻可就向记者断言:朱雨玲未来肯定会给人带来更多惊喜。如今,朱雨玲果然不负教练之望,站上了世界杯女单比赛的最高领奖台。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王贤茂:坚定“抱团出海”参与全球竞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作为我市企业“走出去”的典范,青建集团将坚持“走出去,引进来”,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青建+”生态圈,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竞争。

  • 郑明辉:加快建设五个“世界一流”强港

      “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更加饱满的政治热情、更加昂扬的奋斗激情,加快建设五个‘世界一流’强港,实现由行业发展跟跑者、并跑者向领跑者转变,争当山东省、青岛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排头兵,引领世界港口发展方向。”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郑明辉说。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