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青
艺名花清客,1963年10月生于湖南常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插花代表性传承人王莲英弟子,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中国插花花艺协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早年曾留学日本研习日本花道,后师从王莲英教授研习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成为其培养的中国首位插花艺术研究方向硕士。其致力于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历史、理论与技艺研究、中日传统插花艺术比较研究、插花艺术教学与创作,对传统插花的保护、传承研究与实践做出了大量工作。代表作品有澳门回归15周年插花花艺展演《空声寂寂》主题作品,中国插花艺术博物馆展陈作品《寺观插花·净界》,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插花花艺作品《秋水蒹葭 雁落平沙》等,她还策划并创作了中国首部插花艺术舞台剧《传统插花花语诗情》。
迄今为止,中国插花艺术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然而,作为东方插花艺术的起源国,传统插花在国内的传承,却曾因为传承群体的特殊性,几近断流。2008年6月,传统插花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意味着这一传统艺术,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传承脉络。
身为传统插花代表性传承人王莲英的弟子,郑青一直将传统插花的推广和普及视作自己的责任,她说:“每一种艺术形式,在当时的环境之下,都会有一些新东西。传统插花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追求的是内心的外化。我们生活在现代,传统插花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应该有所创新。”
传统插花可以追溯到先秦
中国是东方插花艺术的起源国之一。郑青介绍说,传统插花,即剪切植物的枝叶花果根作为素材,经过巧妙构思,遵循构图原理而创作出来的花卉艺术品,“追求的是花材的自然之美,意趣之美,线条之美和整体之美”。
郑青说:“传统插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根本区别在于有无容器。广义上的传统插花起源于民间生活和祭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在《楚辞》和《诗经》中都有记载,表现形式也很多样,比如花船、花屋、花束、花环等。也有学者认为,有容器才叫插花,也就是狭义上的传统插花,源于佛前供花。在《南史·晋安王子懋传》曾有记载:‘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泽其茎,欲华不萎’。”
郑青表示,与其他传统技艺不同,插花自古以来,只是作为人们寄情花木、以花传情、借花明志、美化生活的重要载体而延续至今,“传统插花不是一个职业,它在一个群体内流传,属于社会传承,在过去,并没有职业插花家”。
拜王莲英为师学传统插花
“我学习传统插花,完全是一种机缘。1992年,我赴日本静冈大学公派留学,在人文学部学习日本传统文化,其中就有日本花道。因为兴趣,我还专门在日本报了一个流派的课程。”回国以后,郑青四处打听,有没有中国插花的培训。1999年,郑青拜入王莲英门下,开始学习插花艺术,成为了国内第一个插花艺术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她说:“我当时的毕业论文做的是《中日插花传统艺术比较研究》,这个研究后来在传统插花申遗过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插花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我们才是源头,但过去没有人关注这些。”
郑青说:“传统插花,分为宫廷插花、文人插花、寺观插花和民间插花。文人插花,正是中国传统插花的核心,因其大多在案头,故多为瓶花。花材选择上,多为梅兰竹菊‘四君子’,或者松竹梅‘岁寒三友’。他们把花当作朋友,当作客人,给花赋予了很多象征,比如莲花叫净友,梅花是清客。”
让传统插花融入现代生活
“到底什么才是传统插花,近年来的争议一直很大。是要求容器一直是过去的容器,花材还是过去的花材吗?”对于这个问题,郑青有着自己的看法:“传统插花,讲究的是顺应自然,天人合一,这些根本性的东西不会变,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不会变,与生俱来的审美不会变。”郑青认为,每种艺术形式,在当时的环境之下,都会融入一些新的东西,“一方面,我们要把原来的东西完完全全地保留,尽可能地去还原它;另一方面,要让传统插花融入现代生活,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需要有所创新。从精神层面上来看,插花是内心的外化。”在2016年的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上,郑青的作品《秋水蒹葭 雁落平沙》荣获传统插花特别奖,“我用了芦苇、天堂鸟、枯木等作为花材,用盘作为容器,取的是一种文人的高远志向。”
多年来,郑青和她所在的项目团队,在王莲英和秦魁杰的带领下,出版教材,开办定期研习班,开办插花花艺论坛,创建插花博物馆,还将插花艺术搬上了舞台。“传承和人是分不开的,要传承,首先就要有人。我跟着王老师走上这条路,就没有回头路了。我不光是一个传承人的弟子,我还是整个项目的负责人,我希望在全国各地,能有一些我们自己的传习室,也希望能够进行配套产品的开发,有一些经济效益,希望可以将传统插花纳入到大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去。”郑青如是说。(北京晨报记者 何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