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铭,1964年生,甘肃庆阳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孔子与儒家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屈原学会会长,《中国楚辞学》主编。主要从事先秦两汉经学、诸子、辞赋研究。著有《战国文学史》《战国文学史论》《期待与坠落:秦汉文人心态史》《经典与传统:先秦两汉诗赋考论》《鉴古知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古典释义》等。
立足于学术史的《诗经》与《楚辞》研究
立足于学术史的高度,文献梳理与理论阐述结合,是褚斌杰先生学术研究的一大特点。而这一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他对《诗经》和《楚辞》的研究中。
褚先生的《诗经》与《楚辞》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屈原——热爱祖国的诗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伟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等,都是1953年至1956年前后发表在重要学术刊物上的论文。《古典新论》中收有《〈诗经〉与中国文化》《〈诗经〉中的周代天命观及其发展变化》《论〈诗经〉赋比兴的“赋”》《崇高、悲壮、奇丽——论屈原〈离骚〉》《论〈楚辞·九歌〉的来源、构成和性质》《屈原〈九歌〉“东皇太一”新考》《百年屈学》等,这些论文,站在学术发展史的高度,对《诗经》《楚辞》与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关系,以及诗经学史、楚辞学史中的许多关键问题,提出了重要的观点。
如在《〈诗经〉与中国文化》一文中,褚先生指出,《诗经》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和文化意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是一部古文化的百科全书,诸如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社会生产、风土礼俗以及天文历法等,几乎无所不包,是研究中国文化和民族文化心理、文化传统的渊薮。这一认识,改变了20世纪学术界多把《诗经》仅仅看作是一本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的看法,还原了《诗经》作为六经之一的经学价值。《〈诗经〉中的周代天命观及其发展变化》一文,通过对《诗经》的研究,认为《诗经》体现了周代天命观的确立、发展、变化过程,并且这一过程有两个特点:一是周代天命观与政治的关系特别密切,二是周代天命观的发展变化始终存在其对立面。《论〈诗经〉赋比兴的“赋”》一文认为,《诗经》的赋也是一种丰富的表现手法,重视比兴、轻视赋的表现手法的认识是不对的。《论〈楚辞·九歌〉的来源、构成和性质》一文认为,《九歌》与夏后启《九歌》是有联系的,而《国殇》和“乱词”是后人所加。《屈原〈九歌〉“东皇太一”新考》认为东皇太一神是楚国的保护神,随着楚国的灭亡,就消失了。这些结论,都是非常有创见的观点。这些论文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学术史深度,文字简洁、活泼、生动,深入而浅出,条理清晰,可读性强。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诗经全注》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楚辞要论》是褚先生众多《诗经》《楚辞》研究著作的代表作品。《诗经全注》在继承中国古代《诗经》研究史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对《诗经》各篇进行了精到的诠释,兼采众长,而又能拨乱反正,不断提出高明的见解。《楚辞要论》则既包括了对楚辞重要问题的论述,又有对屈原作品的新训解,是褚先生多年研究《楚辞》的结晶,继承游国恩博大精深、谨严求实的风格,又有感受敏锐、善于宏观把握的特点,体现了汉学与宋学并重的研究境界,立论公允而深刻,注释简洁而精到。其中《史记·屈原列传》疏证一文,对屈原的身世、经历、作品、情感的辨析、理解,细致入微。对屈原的主要作品《离骚》《天问》《九歌》的注释与评述,广泛征引前人时贤注解,力求客观辩证,同时,又能站在文学研究的立场,解读其美学意义。
褚先生的《诗经与楚辞》《诗经与楚辞导读》等书,是“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之中的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的第一部,虽然是为了方便《诗经》《楚辞》的教学工作而撰写,但其中贯穿了褚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研究心得,也是重要的《诗经》与《楚辞》研究著作。褚先生还整理了戴震的《屈原赋注》,并由中华书局在1999年出版,主编的20世纪中国学术文库《屈原研究》,由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方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