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童庆炳:学者的初心

2017-12-18 08:34:23

  于是,童老师向作家大声疾呼:“作家们,你是选择‘历史理性’还是选择‘人文关怀’?我的忠告是,你们千万不要陷入这种‘选择’的泥潭中。”“真正的文学家决不在这两者中选择,他的取向应是‘人文-历史’的双重张力。他既要顺应历史潮流,促进历史进步,同时他们又是专门在人的情感领域耕耘的人,他们更要有人的良知、道义和尊严,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艺术地体现出来。如果说历史理性是‘熊掌’,人文关怀是‘鱼’的话,那么在作家这里这两者都要。”(《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童庆炳文学专题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这是“亦此亦彼”思维方法的典型例证。童老师把这一方法贯穿在所有思考中,他的学术研究因此也就变得中正平和,不偏不倚了。

  研究路径

  “亦此亦彼”是童老师的思维方法,落实到学术研究中就形成了一种治学路径:将矛盾提升为原理。

  1986年,童老师申请到了国家“七五”社科重点项目:文艺心理学(心理学美学)研究。在带着研究生做课题的同时,他也开始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研究。然而,当他开启“亦此亦彼”的思维方法时,却发现创作心理活动矛盾重重:审美知觉既是无关功利的,又是有关功利的,既是对现实的超越,又要受现实的制约;审美情感既是艺术家自我的情感,又是人类的情感概念,既是内容情感,又是与之相对抗的形式的情感;审美想象既具有主观意向性,又具有客观逻辑性……

  这一对对矛盾与冲突起初让童老师感到困惑,又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天,童老师翻阅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的一本书:《严密自然科学基础近年来的变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忽然被其中的一段论述“击中”了。海森堡说:“在物理学发展的各个时期,凡是由于出现上述这种原因而对以实验为基础的事实不能提出一个逻辑无可指责的描述的时刻,推动事物前进的最富有成效的做法,就是往往把现在所发现的矛盾提升为原理。这也就是说,试图把这个矛盾纳入理论的基本假说之中而为科学知识开拓新的领域。”

  读到这段文字时,童老师大喜过望,异常激动地说:“这简直是在黑暗的隧道中摸索,突然遇到了一道金光,它是那样的耀眼。它给我的启发太大了。如果说这本书中主要的章节多少有些新颖、独到之处的话,那么这都要归功于海森堡和他这段话。”(《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以我的理解,童老师能从海森堡那里获得灵感与启发,一是他在“亦此亦彼”的诸多现象中徘徊既久,所谓长期积累,偶然得之;二是他也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方法论热”的历史氛围。那个年代,文学、美学研究者纷纷向“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协同论、突变论)寻求方法论资源,我记得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一译“不确定性原理”)就异常火爆。童老师能去读海森堡的书,估计既是启获新知,又是慕其名气。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方法论”虽也开了点脑洞,换了些视角,却毕竟是雨过地皮湿,并未修成正果。而童老师的这一发现,却让他取到了“方法论”真经。因为在其后的许多年里,无论他思考何种问题,晃动的似乎都是“将矛盾提升为原理”的理论武器,仿佛林冲手中的丈八蛇矛,用得真是得心应手。

  从“亦此亦彼”到“将矛盾提升为原理”,既是童老师的治学之道,很可能也是许多学者的一种选择。因为许多理论家做了一辈子研究,最后能够留下来的也就是一两个“原理”性的命题。于是,我们提起阿恩海姆,立刻会想到“异质同构”;说起克莱夫·贝尔,马上会出现“有意味的形式”;面对萨特,“他人即地狱”会浮现在眼前;琢磨阿多诺,耳边又会响起他的警钟长鸣:“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我不敢说童老师已进入到上述理论家的谱系之中,但至少,他已在向着这个目标努力了。而他努力的方向,也应该是我辈学人奋斗的目标。

  晚年反思

  2012年前半年,童老师应出版社之约,编出了自己的一本自选集。集子编完后,他又写出一篇万字长文——《我的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之旅》,作为这本书的序言。写到结尾处时,一段发人深省的文字出现了:“新时期过去了三十余年,转瞬之间,我已从中年迈入晚年。我从审美诗学起步,经过了心理诗学、文体诗学和比较诗学的跋涉,最后一站来到文化诗学。这就是我的新时期的文学理论之旅。回顾所走过的路,总觉得所做的太少,留下的遗憾太多,论文和著作的质量不能令人满意。我清楚知道,我离我的学术研究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未能像某些大家那样达到那种令人神往的境界。但生命的火焰即将黯淡,我可能再做不了什么来补救了。遗憾将陪伴上天留给我的日子。”(《从审美诗学到文化诗学:童庆炳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我之所以把这段文字完整抄录如上,是想呈现童老师念叨“单元论”的具体语境。记得那是2013年12月26日,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年终总结会在那天下午进行。临到童老师发言时,他说:我今天计划讲“两论”,一是“体制论”,二是“单元论”。什么是“单元论”呢?人生实际上是按单元来过的,十年一个单元。从做学问的角度讲,一个人一生大概有五个单元,好的话有六七个单元。这个道理是从我自己的经历中悟到的:1989年我辞去研究生院副院长,回到教研室,专心做研究和搞学科建设,用十年时间把我们的文艺学学科建成了国家的重点研究基地,所以对于我来说,1990年—2000年,这是其中的一个单元。一个学者在某个单元中只能做一件事情。你可以去研究一个人,思考一个问题。只有抓住他(它)不放,你才能把他(它)做到极致,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我虽然也研究了一番《文心雕龙》,花了不少时间,但十年中却并没有把它研究到极致,没有成为这个方面首屈一指的专家。为什么呢?因为我的兴趣太泛了,一会儿我研究文体诗学,一会儿又去研究文化诗学,兴趣很容易转移……

  说实在话,这番自责之辞还是让我很受震动的。“十年磨一剑”的道理其实大家都懂,所以,它在我们这里已了无新意,也无法引起我们的重视。童老师用“单元”重新命名,换了一种说法,一下子就让这个道理有了一种陌生化效果。

  因为对自己不满意,童老师悟出了这个道理;又因为他要让后来者引以为戒,他又用“单元论”名之,以使它更醒目,更刺耳。至少,在我这里,当时就有冷水浇背,陡然一惊之感。心中不禁暗叫一声:哎呀,童老师这不是在批评我吗?于是我开始“痛说”自身经历:我这个人太笨,整个20世纪90年代,我用了一个单元的时间才考了个博士……

  那时候,距离童老师的突然辞世只有一年半的时间了。就在那段时间里,“单元论”成了他大小场合反复讲述的话题。例如,2014年3月26日晚,童老师为文艺学专业的硕、博士生做了一次讲座:《漫谈文学理论的学术研究》。他以韩兆琦研究了一辈子《史记》、冯天瑜写了本扎实的《“封建”考论》为例,继续发挥着他的“单元论”说:做学问要像捉跳蚤那样,一个指头去摁才摁得住,如果满把手去捉,跳蚤就逃之夭夭了。于是,我最后总结说:此前开会,童老师就详细阐述过“单元论”,如今他又把自己的思考深化了一步,发明了一个“跳蚤论”。众皆笑,童老师也乐得呵呵有声。

  现在想来,无论是“单元论”还是“跳蚤论”,那里面都融入了童老师自身的感受、体验和富有诗性智慧的思考。他做了一辈子学问,留下了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却一直谦逊、低调,让我等晚生后学不敢有任何张狂的理由。我以为这也是一种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

  赵勇,1963年生,山西晋城人,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专职研究员。兼任北京市文艺学会副会长,中国赵树理研究会副会长等。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赵勇)

1 2 共2页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尹文卓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十九大代表风采录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老职工、老党员向党说句心里话

  • 热点人物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23年,用心血铸...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靳东:对戏剧始终心存敬畏

      他是《伪装者》里的明楼、《欢乐颂》里的谭宗明、《我的前半生》的贺涵,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日出》里的方达生、《惊天雷》里的毛泽东。靳东,是影视演员,也是戏剧演员,甚至后者让他更为珍视。

  • 《奇门遁甲》周冬雨“老练”演技为角色增加耐看力

    由徐克编剧监制、袁和平执导,周冬雨、大鹏、倪妮、李治廷、伍佰及柳岩主演的古装奇幻电影《奇门遁甲》正在热映,上映仅两日,就拿到了突破一亿大关的好成绩。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唐宁:开放金融创新“工具箱”撬动资金服务“新经济”

      “中国金融科技未来仍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10年,面向中小微企业的网贷、众筹、智能投顾、保险科技、监管科技、区块链驱动的技术应用等领域都非常值得期待。”近日,宜信创始人、CEO唐宁接受了南方日报的专访。

  • 搜狗CEO王小川:人工智能未来可打破语言壁垒 更好地连接人和...

      演讲一开始,王小川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互联网时代链接的瓶颈:“无法帮用户做判断选择”。虽然互联网已经大幅度地影响人们日常的交际、沟通,但始终不能主动解决信息问题,在未来的互联网发展上始终有着不完美之处。他表示,互联网时代的连接,就是要解决信息的流动和不对称。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