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方汉奇:用66年把冷板凳坐热(图)

袁文幻  
2018-01-03 08:15:00

  之后,他冒着一定的风险在新闻史领域开始做“拨乱反正的工作”。为了确定报人邵飘萍的共产党员身份,1982年方汉奇几经周转找到无锡的一个农村,寻到邵飘萍的另一位夫人祝文秀,拿到了一批珍贵的照片和书信。方汉奇拿着20倍的放大镜看照片背景里的书,发现包括《资本论大纲》、《世界大革命史》、《社会主义论》等书籍,墙上还挂着马克思的照片。后来他四访曾是北京地区党组织负责人的罗章龙,经过多方验证,1986年他写下《邵飘萍是共产党员》一文。同年邵飘萍的家乡浙江金华市承认邵飘萍的党籍,并竖纪念碑,碑上的字是方汉奇题的。“如果不是方先生,邵飘萍现在的历史地位不会那么高。”陈昌凤说。

  还有诸如摘掉《大公报》“小骂大帮忙”的帽子,“《大公报》替国民党说过话,也替共产党说过话”。有学生称方汉奇就像福尔摩斯判案,方汉奇则说“应该有一份史料说一份话”,“替他们讲两句公道话是我们新闻史研究者应该做的”。

  他写文章称:“学术问题利于争鸣,过早下结论反而没有好处。”

  虽然现今方汉奇已经不上课了,但有些东西还是一代一代传下来。陈昌凤在新闻史课上开设了“新闻地理”的环节,鼓励学生们走出去实地走访报馆等遗址。

  一次有学生告诉方汉奇自己要退休了,他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的学生都被人叫“奶奶”了。但他对自己的年纪似乎并不敏感,他自称“90”后,对新事物十分好奇。

  90年代他开始学上网,方汉奇让学生把操作手册写在本子上,用“一指禅”学会了五笔输入法。2010年他发了第一条微博,底下有学生评论“祖师爷,我们是同一天开通微博的”。有学生抱怨“我还在看你的《传播史》,太厚了”,他逗趣地回道“让您受累了”。开通微博的第一天他的粉丝就达12000多。

  前几年,他在微博上很活跃,他很气愤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说“其心可诛,其行可恶。”报刊亭被拆时,他很心痛这一城市风景线消失了。当疆独在昆明制造恶行暴乱事件,他希望在媒体上公示全部死难者的姓名,以表示对他们生命的悼念和尊重。

  微博里,91岁的他有时像个“愤老”,看不惯的事情他总会批评两句。他说教授也是人,生气了也会骂人,但是学学鲁迅和章太炎骂人的艺术。

  后来他盯上了微信,一天他在日记中写道“昌凤建了一个(微信)群”。他也注册了微信,昵称叫coco,是儿子家宠物狗的名字。他还使用表情包,有次点错了,把笑脸点成哭脸,惹得群里的学生哈哈大笑。师门聚会时,他也会掏出自拍杆和学生自拍一张。

  虽然方汉奇并不像个传统的91岁的老人,但很多时候,陈昌凤心里都“咯噔”一下,“老师老了”。

  得知妻子病危的时候,正在吃饭的方汉奇突然抬头,一下子泪流满面。他和妻子感情很深,出门会给她买冰淇淋,从医院出来会悄悄在她额头上留一个吻,有时也会孩子气地向她讨着多吃两口蛋糕。方汉奇有糖尿病,都是妻子管着他。

  陈昌凤发现,师母去世后,很多以前由师母说的话变成了方汉奇说。他也会絮叨“谁谁谁搬家了”“谁谁谁家的孩子还没有找到男朋友”。手上的力气也越来越小,他拧不开瓶盖了。

  最明显的是,他也开始忘事了。有次约了9点开会,学生们左等右等没来,着急赶到他家,他还坐在书房里。这是以前时间观念极强的他绝对不可能出现的事。有访客来,聊了一个多小时在门口道别,他又把人家叫回来,一边往书房走一边咕囔“我记一下你的名字,客人来了却不知道叫什么多不好意思啊”。对方又一次说出姓名,他拿出记事簿准备记,才发现早先已经记下了。

  即使如此,他从来没想过停止工作。他的儿女在国外,妻子去世后,家里便剩下他一个人。他不想找一个住家的保姆,想着保姆怕无聊可能要看电视,会影响他工作。他“舍不得浪费一点时间”,在医院,学生推着他去做检查,他的书还扣在肚皮上。家里的厕所也放着书,他可以见缝插针地看一会儿。

  这个91岁的老人节俭了一辈子,最大的花销是买书。陈昌凤回忆师母在的时候,连开灯都有讲究,规定几点之后才能开。如今在人大校园里还时常能看到方汉奇端着碗去食堂打饭的身影。

  除了这100万元,方汉奇之前把凝结了他多年心血的十万张学术卡片也送人了,收藏的大量的珍贵的旧报刊也捐给了学校。以前有人给他写信讨教问题,他得知对方生活艰苦,还会把邮票夹在回信里,再包上一点钱。

  这次转账的过程中,银行工作人员多次凑在他耳边大声地强调“钱捐了就回不来了”。满头白发的方汉奇一直坚定地点头,“知道。”

1 2 共2页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尹文卓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十九大代表风采录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老职工、老党员向党说句心里话

  • 热点人物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23年,用心血铸...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周安宁: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2017年最牵挂的一件民生实事:2017年,我最牵挂的是合作社周边乡村村民的致富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将果树园区打造成为农旅融合基地,让基地周边村民都能享受乡村振兴带来的发展红利。

  • 乌学东:精准服务科技创客

      2017年最牵挂的一件民生实事:2017年,省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成功落户园区,对创客们来说,最关心的就是成果能否顺利产业化,这也是我们最牵挂的民生事。为创客化解风险、牵线搭桥就是我们的使命。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