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臧思佳:以《极殇》见证悲壮与温暖

2018-02-23 10:06:01

  “西藏从不孤独,抗震救援也不只是某一个群体的功劳,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坚强的高原人让喜马拉雅震后余生,走出阴霾,迎来希望。而我所能做的,只是作为这部悲壮史诗的忠实记录者。”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徐旭

  以西藏“4·25”抗震救援为背景,用33万字全景立体式讲述了公安边防部队官兵舍生忘死,从喜马拉雅山脉震后废墟里救援人民群众的感人故事。由青年作家臧思佳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极殇》一经面市就受到了文坛的关注和读者的喜爱。高原之上,生命至上。臧思佳是如何用细腻的笔触来展现那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救援?近日,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与臧思佳面对面,倾听《极殇》背后的创作故事。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极殇》是一部西藏抗震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是什么原因让您决定去采访创作呢?

  臧思佳: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据媒体报道,所释放的能量是汶川地震的1.4倍,当天我正在一个地处危险化学产品工业园区的一个很偏僻的基层派出所采访,我们在简陋的办公室里讲到爆炸、危险、死亡这些词,这时听说了西藏受地震波及的新闻,我当时就萌生了去西藏采访的想法。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您到达震区后,经历了什么?

  臧思佳:我是在余震不断、道路塌方的情况下挺进震区的,用了45天的时间走遍了西藏受灾最严重的吉隆、樟木、定日方向大部分受灾村落,采访坚守在灾区帮助老百姓抗震的公安边防部队官兵、社会各界支援力量和当地藏民,多次穿越海拔5236米的孔唐拉姆山,两次挺进无人区、六次经历余震,三次爬越塌方山体,一次被困山谷,在断水、断电、手机信号中断的情况下在星光里写下遗书,30多天只能居住在老鼠、蚂蟥、蚊子肆虐的帐篷里,以至于全程高原反应的恶心头痛已经不值一提。

  最危险的一次是去吉隆口岸的盘山道上爬越塌方山体,当时的吉隆口岸已经从繁华热闹的边境小镇变成一座空城,老百姓已经撤离,整个区域已被封锁为无人区,只有几位边防官兵在坚守国门,我就是为那几位官兵而来。正当我手脚并用爬到“山顶”的时候,头上传来轰隆隆闷雷般的巨响,随后头顶钢盔传来噼里啪啦下冰雹一样的声音,下面传来战士们的呼喊“塌方啦——往回跑——”,已经吓蒙的我赶紧“下山”,5秒钟之后,我看见那块发出闷雷声音的石头滚落之处碗口般的树木被拦腰砸断,断口像被镰刀割断一样清晰,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死亡距离我如此之近,以至于手脚十多道划伤,血肉染透衣服都没感觉到疼,并在五分钟后重新爬越,终于抵达无人区吉隆口岸。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您在《极殇》中讲述了许多没有被新闻媒体报道过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是怎么找到的?

  臧思佳:参与抗震救灾的西藏公安边防总队下设的边防检查站、边境站、边防支队、边防大队、边防派出所等等数十家单位、数千名官兵,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和他们抗震救援的故事像一把米粒撒在喜马拉雅山脉里一样寻不见、觅不到。当我走进他们、了解他们、倾听他们,得到了这些无名英雄的信任,才能记录这些无名英雄的事迹。比如《不能说的心里话》《儿子没了,这辈子的母亲就做完了》《到天堂要学会用右手敬礼》等篇章,讲述的都是当时新闻媒体没有报道过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并不惊人,接受采访时不懂表达,甚至有些藏族战士会的汉语极其有限很难沟通,但就是这些人做的这些小事,抵在我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让我跟他们聊天的时候会流泪,相信读者看到也会为他们流泪。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极殇》中虽然主人公是西藏公安边防部队的官兵,但其中村委会工作人员、民间救援力量、志愿者、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等个性鲜明的形象也跃然纸上,让读者印象深刻,为什么选择这些人的故事来写?

  臧思佳:真实的人性和动人的细节是文学的血肉。我会真实地写不肯让战士们把自己背过吉普桥去相对安全的临时安置点的老奶奶,因为在藏民的风俗里,只有死人才被别人背到背上;我会写孕妇在地震来临时吓得连路都走不了,却背对落石的大山抱住肚子保护未出生的孩子;我会写民间救援队远赴尼泊尔进行国际救援,远远望见了吉隆口岸的五星红旗,救援队员会站在被废墟掩埋的楼顶废墟上,对着国旗立正、敬礼;我还写从陕西来西藏开面馆帮村民义务做馒头的老崔、在拉萨开汽车修配厂的志愿者边总、出国留学后返回藏区建设家乡的小赵……

  西藏从不孤独,抗震救援也不只是某一个群体的功劳,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坚强的高原人让喜马拉雅震后余生,走出阴霾,迎来希望。而我所能做的,只是作为这部悲壮史诗的忠实记录者。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极殇》的创作也得到了莫言先生的鼓励,您是怎么走向文学创作道路的?

  臧思佳:首先要特别感谢莫言老师在《极殇》创作过程中对我的鼓励,他为《极殇》题词:“军旅文学是与战争有关的文学,是关于人的文学。”

  我27岁加入中国作协、成为签约作家,非常幸运。但其实我只是一个来自泥土的爱写字的孩子。从小面朝黄土背朝天从泥土里刨食的耕种生活,是乡亲们正午割麦的姿势教会我最初的坚强。

来源:中国妇女报
编辑:牛文娴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老职工、老党员向党说句心里话

  • 热点人物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23年,用心血铸...

  • 热点人物

    2017让我们一起回味朋友圈里那些感动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郭红:公益行业需要更多标杆

      最近一段时间,四川启明星青少年活动发展中心(简称“启明星”)理事长郭红还忙着修改2018年重点工作规划。2月6日记者走进她的办公室,她正利用午休时间看社工类书籍,“我是师范生,不是社工专业出身,打算报考社工中级考试。”

  • “花甲创客”李金福

      “这种鸡具有黑冠、黑羽、黑皮、黑肉、黑骨、蛋壳绿有‘五黑一绿’的特点。”近日,在建瓯市芝山街道马汶村一个林下养殖场内,养殖户李金福说,这种全身“黑不溜秋”的鸡叫“五黑鸡”,是国内很有代表性的地方名优鸡。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