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叶嘉莹:诗词人生滋养大美大爱

刘宁
2018-06-21 09:49:53

  近日,94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将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华传统文化、古典诗词的研究。

  叶嘉莹先生是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名誉研究员和国内外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而在千千万万人心中,她是中国古典诗词最热忱的启蒙者、是诗心体悟最亲切的引路人。她把毕生的爱,都奉献给古诗艺术世界,孜孜不倦地耕耘于讲坛,渴望诗词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她说:“我既然认识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这么多美好、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我应该让下一代的人能够领会,也能够接受。如果我不能够传输给下一代,是我对不起年轻人,对不起古人,也对不起师长和老师。”她虽已是鮐背之年,却“骥老犹存万里心”,仍然充满神采地传道授业;如今,将毕生财产捐献给古典诗词的事业,更令人感受到她对古诗精神传承于无穷的深沉期待。

  叶先生常说,古典诗词带给她生命的兴发感动,这种感动帮助她度过人生最艰难的苦厄,带给她对世界、对人生,最博大的感怀。这是她为古诗事业倾心奉献而不知老之将至的最深的动力,而从另一方面看,叶先生的学问与人生,也受到了古诗艺术精神的深厚滋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古典诗词远离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近年来,人们阅读古诗词的热情日见复苏,但对古诗艺术的精神还是不无隔膜。叶嘉莹先生的讲授所以令人感动,就在于她不仅用学识授诗词之业,更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来传古诗之道。

  任何诗词都离不开小我,都要写小我的悲欢离合。叶先生的一生,备尝了小我的艰辛坎坷。她早年丧母、中年漂泊,即使是晚年万里归来在南开授课,仍然过着中国与加拿大两地奔波的生活直到年近九十。她在南开的学生回忆,叶先生每年回加拿大的时候,学生们会去机场送行,但送行人进不了登机口,学生只能看着满头白发的叶先生独自背着大包去登机。是什么支撑了这位夕阳向晚的老人,如此孤独地万里奔波?对于叶先生来讲,是洞悉小我人生的通透,是恢廓小我心胸的博大,这些都是古典诗词最深的馈赠。

  从通透的一面看,叶先生从少女时代起,就在不断经历亲人师友的离去之悲,慈母撒手人寰,她从“明珠掌上珍”,落入“憔悴委泥尘”;女儿的离去,让她深尝“万盼千期一旦空”的悲凉。人生的离别与孤独谁也无法逃避,这未尝不是《庄子》中的场景:“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然而《庄子》这个孤独的身影,却有着摆脱世累的自然洒脱。叶先生所深爱的大诗人陶渊明,正有这样的通透,他在感慨“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的同时,仍然有对世界真淳的热爱,仍然写下“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这样温厚的诗句。

  叶先生所崇敬的大诗人杜甫,则令她感受到恢廓小我心胸的博大。其实,流离一生的杜甫,写过最沉重的孤独:“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然而,这种孤独不仅没有导向心灵的逼仄,反而更深地传达出诗人与天地宇宙共感的博大。在杜诗中,漂泊之叹、身世之悲,联系着对家国之忧念、对万物之关切,沉郁的诗句有着热烈真挚的感发力量,叶先生说,这是中国精神文化中最宝贵的遗产。在海外漂泊多年的叶先生,第一次来到古都西安,曾写下这样激动难抑的诗句:“诗中见惯古长安,万里来游鄠杜间。弥望川原似相识,千年国土锦江山。”悠久的文化、古老的家国,是她内心最深的系念。

  无论是通透,还是博大,诗词都让人从“小我”的苦与乐,去感发“大我”的世界。叶先生说,这感发是诗词生生不已的生命。被诗句打开的“大我”,让叶先生的诗词人生拥有了淡泊名利、深沉宽博的大美与大爱。这样的大美与大爱,是叶先生令人景仰的精神风骨,更是中国古典诗词贡献给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来源:人民政协报
编辑:石熙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 热点人物

    奋斗·最美职工

  • 热点人物

    一生一“事” 匠人匠心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王真儿《迷失地铁》上海电影节展映 突破性挑战幻境心理师(图)

      展映会现场,王真儿身着纯白色一字领惊艳到场,小露香肩优雅大方,搭配高腰裤尽显知性。利落短发与淡橘唇色相衬干练不失柔美,散发出独特气场。王真儿和到场主创一起与现场观众进行了深度交流,一一分享电影台前幕后的故事,揭秘“心理幻境”。

  • 侵权?因《新五环之歌》小岳岳被起诉

      20日下午,岳云鹏方面表示,此事和岳云鹏没有关系,这次的《新五环之歌》是由美团旗下的第三方公司改编,双方曾在合同里明确表示岳云鹏本人没有版权,也不负相应责任。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谢元德的“二次创业”:实现“盛隆制造”向“盛隆智造”转型升级

      时光倒回4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序幕拉开,年仅28岁的湖北枣阳小伙儿谢元德敏锐意识到机遇来临。1979年5月,谢元德带头,6个乡亲按下了手印入股,在枣阳王城镇的一块空地上,搭建起一个简陋的工棚,办起了“五一三联合经营体”,成为当地首家民营企业。

  • 楚厚伟:身残志坚 养鸽脱贫

    明光市尖山脚下,有一位不向命运低头的残疾人,通过饲养肉鸽成功脱贫。他就是明光市自来桥镇尖山村村民楚厚伟。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