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邓李才:一心向往无垠星空

2018-07-18 08:13:01

一心向往无垠星空

邓李才在冷湖镇塞什腾山进行台址实地勘察。资料图片

  见到邓李才研究员是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一间公共会客室里。他刚从青海出野外回来,皮肤晒得黝黑。去野外观测、勘查台址,回北京讨论和研究数据,加上日常的科研任务,邓李才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这是他日常的工作状态,虽然辛苦,但很满足。

  最新成果挑战了对蓝离散星形成机制及动力学环境的传统认知

  不久前,邓李才领导的国际科研团队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对年轻星团NGC 2173中的蓝离散星进行了研究,首次在这个年轻星团中观测到一族不同寻常的蓝离散星。这一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报》上,并被业界认为挑战了对蓝离散星形成机制及动力学环境的传统认知。

  “恒星的形成需要气体。在星团中由于大量的气体会在星团形成早期被耗散掉,所以星团一直以来被认为不能形成新的恒星,只有恒星之间的碰撞或者并合才有可能为年老的恒星补充燃烧物质,使得它们看起来比其他的恒星更加年轻。通过碰撞或者并合形成的这些恒星被称作蓝离散星。”邓李才说:“名字来源于它们与绝大部分恒星相比截然不同的演化过程,这使得它们游离在理论预言的演化轨迹之外。”

  据邓李才介绍,在此之前,已经有银河系的球状星团被发现有蓝离散星呈双序列分布。“但那些球状星团年龄都在100亿年以上。这次是首次在大麦哲伦星系里年龄仅10亿年的星团中发现蓝离散星具有类似的分布。而且,过去天文学家们认为,这些蓝离散星同时形成是由于星团经历了灾难性的‘核坍塌’事件。而我们这一次的观测并没有发现任何‘核坍塌’的痕迹,这打破了以往的传统认知。”

  这一次团队的重大发现并非偶然,从读硕士研究生开始,邓李才就一直从事恒星物理研究,其中的蓝离散星也是他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1996年,在国家天文台读博士后期间,邓李才发表的大质量恒星模型成为解决大质量恒星观测结果中最为成功的理论结果。1997年,33岁的他入选了中科院“百人计划”,之后不久便开始担任国家天文台恒星与恒星系统研究组首席研究员。2009年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建成后,邓李才又主持了LAMOST银河系巡天计划制定。几乎同时,中国SONG项目启动,邓李才又作为项目首席主持了这个国际合作的中方项目,对促进中国恒星物理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些年来,邓李才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界发表了大量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有20多篇发表于国际顶尖期刊。

  只有减少人工光源的影响,人类的星空才能纯洁

  与天文结缘并非偶然,邓李才从小就喜欢看星星,在美丽的星空下总能畅想无限。

  1964年,邓李才出生在四川资阳安岳县。小时候,他经常去县里的文化馆学画画,也有机会翻阅到很多书籍。其中,一本名叫《第二次握手》的书里,有描写天文观象台的情节,这让邓李才对探索神秘的星空十分向往。

  1980年,邓李才参加高考,被四川大学物理系录取。在完成本科学业之后,他立即报考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当时的我对自己的未来想法已逐渐明确,就是想从事天文学研究,所以毫不犹豫地报考了紫金山天文台。在我的印象中,那就是中国天文学的圣地之一。”邓李才说。

  从事了专业的天文学研究后,邓李才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欣赏世界各地的星空。

  “现在我不但喜欢看,也喜欢用相机和手机把在各地看到的美丽星空拍摄下来,留作纪念。”邓李才说:“每当看到如此美丽无垠的星空景象时,野外勘查、观测的辛苦和疲惫就一扫而光了。”

  在微信朋友圈里,邓李才常常分享自己拍摄到的星空照片,闲暇时也会写一些科普文章。

  邓李才说:“对观测天文学而言,无光害和射电宁静是基本条件。然而,因为城市的亮化,我们国家现有的光学天文台站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个人无线设备的大量使用也严重制约了我国射电天文台址的科学能力。”

  这些年里,除了做研究,邓李才和同事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选择一个更优良的天文观测台址。为此,他们的足迹遍布了青藏高原,最终选定了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冷湖镇。

  邓李才说:“经过仔细勘查后,我们觉得那里地貌奇特,干旱少雨,星空质量无与伦比,是窥探宇宙的一个极佳窗口。希望有一天,这里也会成为天文的圣地。寻找和建设一个天文台址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也需要科学家的长期坚守,更需要大家的共同维护。”

  常去看看星空,就能更理解暗夜的重要性。“只有保持环境的自然状态,减少人工光源的影响,人类的星空才是纯洁的。”邓李才说。

  看重中小学师资的培养,期待更多人从事天文学研究

  2016年,西华师范大学创建天文系,成为四川省首个开办天文学专业的高校。邓李才应邀成为首任天文系主任。

  为中国天文系学科的建设尽一份力量,是邓李才一直的心愿。

  “天文学是一个很小的学科,但是对人类知识体系构建具有重要作用,数学、物理学、地理学以及不少人文学科都与天文学有很大的关系。”邓李才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天文学很发达,在我曾经留学的意大利,每一个城市都建有天文台,几乎每所大学都有天文系,而在中国,只有很少的高校有天文系。”

  邓李才坦言,尽管这些年我们在天文设备上投资力度很大,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但因为之前的基础太弱,所以整体水平与天文大国还相差较大。

  除了在天文学研究上努力突破之外,邓李才认为天文学的普及也很重要。“建立天文系就是希望培养天文学研究、教育和科普人才。而我更看重的是中小学校师资人才的培养,只有在中小学校普及天文学知识,才能吸引更多的孩子关注星空,将来才可能有更多的人从事天文学领域的研究。”(本报记者  吴月辉)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梁雨桐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 热点人物

    这是老马同志,今年200岁

  • 热点人物

    一生一“事” 匠人匠心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湖北谷城电商女杰“团队冲锋”拔穷根

      2015年,方琼和丈夫决定放弃在广州的工作回赵湾创业,把家乡的土特产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出去。两个年轻人带着积蓄,一头扎进茫茫大山里。寻找货源、网页设计、运营策划、打包发货……电商路上的每一步,两人都要从头学起。

  • 张豪:做细胞培养设备智能化的先行者

      33岁的张豪是苏州欧飞纳米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这是一家致力于提供细胞生产自动化设备、生物材料和相关服务的企业。事实上,国内研发生产细胞培养系统的企业寥寥无几,而细胞培养在疫苗生产、生物制药、细胞治疗等方面却有着广泛运用。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