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程千帆、沈祖棻:文章知己千秋愿

徐有富
2018-09-03 08:29:02

  沈祖棻还努力将自己的诗词创作经验同诗词鉴赏紧密结合起来。仅举一例,李白《早发白帝城》脍炙人口,沈祖棻分析道:“这首诗显然袭用了《水经注》的描写,但同时又按照诗人自己的生活切身感受加工改造了它。如郦道元写猿声,着重其悲。杜甫《秋兴》用这事,也说‘听猿实下三声泪’,而此诗却略去了这一点,因为它与诗人当时的心情是不符合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艺术创作中,素材的剪裁取舍,必须服从于主题的需要。”

  沈祖棻的诗歌鉴赏著作,深受读者欢迎,出版不久就印了数十万册,现在仍在不断地重印着。

  程千帆:赋陆评锺聚一堂 新知旧学共论量

  程千帆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文学创作方面都卓有成就。

  学科建设。改革开放之初,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陈中凡、胡小石、汪辟疆、罗根泽等名师均已去世或衰老,正缺一个学术带头人。程千帆调来后,1979年至1981年培养了3名硕士生,1981年建立了古代文学博士点,这是该系第一个博士点,也是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全国首批博士点之一。

  为了提高教师水平,做到薪尽火传,后继有人,程千帆邀请周勋初、吴新雷、郭维森、吴翠芬组成学术梯队。1984年,他培养出了全国古代文学专业第一个博士生。同年,卞孝萱调入南大中文系,南大古代文学专业实力进一步增强,1987年被国家教委评为第一批全国重点学科,当时享此殊荣的只有北大、南大两家。

  人才培养。程千帆此前在武大中文系就培养了不少人才,来南大后又培养了10名博士生、9名硕士生,“程门弟子”成为学术界广为流传的专有名词。

  程千帆一直强调“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这主要表现在将教学工作当作教师的头等大事,精心准备并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布置与批改作业,对学生的基本功进行严格训练;再就是对学生不断施加友善的压力。学生毕业后,他还继续予以指导,所以其学生中人才济济不足为奇。王瑶就称“程千帆很会带学生”,可谓名不虚传。

  学术研究。程千帆在文献学方面的代表作当推140万字的《校雠广义》四编,该书被誉为“校雠学重建的奠基之作”,曾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一等奖。

  《校雠广义》对文献学理论作了全面论述,并将论述的重点放在学科的实际应用方面,因此多年来一直被不少学校用作研究生教材。

  程千帆在史学方面的代表作是《史通笺记》。唐代刘知几所著《史通》是中国史学史上一部经典著作,《史通笺记》则是迄今为止在《史通》校勘、注释、研究方面的集大成之作。文献学与历史学的深厚素养为他从事文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研究与讲授中国古代文学是程千帆毕生从事的事业,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傅璇琮评价这部著作“是近些年来唐代文学研究和唐代科举史研究的极有科学价值的著作,它的出版使这些领域的研究得以向前扩展了一大步”。如何推动唐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将唐代文学与社会背景研究结合起来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该书对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

  程千帆在《闲堂自述》中云:“在我近六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以在古典诗歌方面花费的时间最久,用力最专。”对于其代表作《古诗考索》,他更是在《闲堂自述》中谈了自己的研究特点:“在诗歌研究方面,我希望能做到资料考证与艺术分析并重;背景探索与作品本身并重;某一诗人和某篇作品的独特个性与他或它在某一时代或某一流派的总体中的位置,及其与其他诗人或作品的关系并重。”

  第一个并重即程千帆所说的“文艺学和文献学两者的精密结合。”他在《闲堂自述》中这样解释:“文艺学在理论上解决问题,文献学在史料上、背景上解决问题,我所追求的是文艺学和文献学的高度结合。”其代表作为《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在大量阅读唐人边塞诗的基础上,程千帆通过考证发现,“在某些诗篇(其中包括了若干篇边塞诗的代表作品)里所出现的地名,常常有方位、距离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情况”。接下来,他结合古今中外文艺理论的相关论述,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总的说来,唐人边塞诗中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乃是为了唤起人们对于历史的复杂的回忆,激发人们对于地理上的辽阔的想象,让读者更加深入地领略边塞将士的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感情。而这一点,作者们是做到了。”

  程千帆还进一步就细节的真实性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细节一般应当是真实的,但它也是可以虚构的。在真实的细节无助于使自己的作品达到更高级、更集中、更富于典型性的情况下,作家们保留虚构某些‘反常’的,或者‘错误’的细节的权利,以便保证它在整体上达到这个目的。”这一结论对诗歌创作与诗歌鉴赏均有参考价值。

  第二个并重即“背景探索与作品本身并重”。由于数十年来,人们读得少,论得多,且侧重于作品的社会背景研究,所以第二个并重的提法实际上强调了研读作品的重要性,“从作品中抽象出文学规律和艺术方法来”。其代表作为《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程千帆通过对大量诗歌作品的分析与研究得出五点结论:“其一,作为对立统一规律的诸表现形态之一,一多对立(对比、并重)不仅作为哲学范畴而被古典诗人所认识,而且也作为美学范畴、艺术手段而被他们所认识,所采用。”余不一一。这些结论对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来认识诗歌创作与研究颇具启发意义。

  第三个“并重”,其代表作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文章指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王、杨、卢、骆之体,即属于初唐四杰这个流派,所以它在文学史上,也在长时期中与四杰共命运,随四杰而升沉”,“四杰的地位提高了,而属于四杰一派的作品也必然被重视起来。这也就是为什么自李攀龙《古今诗删》以下,众多的选本中都出现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理由所在”。从某一时代或某一流派的角度来研究某个诗人或某些作品,自然会更全面、更准确。

  再就是程千帆对诗学研究的方法做了全面而自觉的探索,正如沈祖棻《古典诗歌论丛·后记》所说:“他尝试着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且企图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程千帆经常使用的有考证、比较研究、文字校勘、词义训诂等方法,在《韩诗〈李花赠张十一署〉篇发微》一文中,他甚至用光学知识来解释“花不见桃惟见李”现象,从而使杨万里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得到了合理解释。

  程千帆、沈祖棻夫妇还在编纂选本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并做出了突出成绩。诗歌选本实际上是诗学批评的一种方式,当时学术界否定宋诗的观点颇为盛行,程千帆对此不以为然,他对宋诗的肯定主要还是通过选本来实现的。他撰《读宋诗随笔》目的就在于让读者全面了解宋诗,充分肯定宋诗的价值,该书《前言》指出:“在我国诗歌的百花园中,五七言古今体诗是流行最广、生命力最强的样式。而唐、宋两代之作,则面貌各异,成就皆高,有如双峰并峙。”

  宋诗虽然具有以文字、议论、才学为诗的特点,但并不排斥形象性。《读宋诗随笔》对此作了具体而深入的分析,而且在品评方法上也作了新的探索。一般的诗歌赏析文字,都按照统一模式,较为全面地介绍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分析诗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而该书仅就诗作中某个或某些突出之点,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既无统一的规范,也无内容的限制,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程千帆的文学作品收在《闲堂诗文合抄》中。

  先谈诗歌。《闲堂诗存》录诗238首,《闲堂词存》录词14首,《新诗少作》录新诗45首。因为抒情诗的主人翁就是诗人自己,所以从诗中能看出先生的生活遭遇与心路历程。1979年3月,程千帆赴昆明参加古代文学理论会,并作《昆明杂诗四首》,其四曰:“赋陆评锺聚一堂,新知旧学共论量。鲰生亦有挥鞭意,未觉萧萧白发长。”读罢,一位白发老人,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跃马扬鞭奋勇向前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眼前。

  再谈散文。程千帆散文主要收录在《闲堂文存》《音旨偶闻》《闲堂书简》中,《劳生志略》系口述历史,也可算作散文。下面就对其散文的若干特色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是感情饱满。程千帆对人生、对师生、对亲友,对生活都充满着爱,这种爱会很自然地流入笔端,如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贱躯尚适,过了一个艰难的夏天,亦一胜利。秋花满院,绝无奇卉,而各自横开疯长,生气勃勃,亦顾而乐之。”一位身患心脏病的老人,在度过南京炎热的夏天之后的喜悦之情,可谓溢于言表。

  二是语言明快。程千帆对人对事通常都会极其鲜明地表示自己的态度,毫不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如他在激励一位老学生时说:“苏老泉二十七,你可能太老,但高适五十岁才学作诗,你就还小。千里之行,起于跬步,你难道现在不能够就开始每天坚持学习两小时吗?我六十五,每天还干五小时哩。”先生以古人为例,并现身说法,看来那位老学生不求上进也不行了。

  三是形象生动。程千帆在同一位老学生谈回忆录的写作方法说:“不必矜持作‘著书’之状,但如旅途遇雨难行,忽于茅店中遇到多年不见之老友,一杯浊酒,几颗茴香豆,信口大侃,即是真实朴素妙文也。”先生的《劳生志略》就做到了这一点。再如他的《圭翁杂记》曾谈及唐圭璋先生的一件往事,唐老的《宋词三百首笺注》新中国成立前在神州出版社出版后“风行海内,重版多次,乃该社办事不周,竟忘致稿酬,抗战发生,该社停办,翁遂一无所获。在成都时,偶然谈及,一笑而已”。读罢,我们会为唐老的人格之美而感动。

  四就是书卷气。程千帆腹笥丰盈,撰文喜欢引经据典且能恰到好处,他患过白内障,年迈后目力不济,曾在信中自嘲:“近数日来目疾转剧,不能看不能写,始知陈寅老诗‘杜家花枝连雾影,米家图画满云烟’之妙也。”他有时也用外国典故,在写给吴志达的信中说:“你看后记去掉一些多余的话,文字就漂亮了。有人问米克朗基渃,什么是雕刻,他回答说:将一块石头中你所认为多余的部分去掉就是雕刻。这话真好。”我们在谈先生的散文特点时有所侧重,实际上所举各例,这些特点往往兼而有之。

  程千帆的两句词“文章知己千秋愿,患难夫妻四十年”实为程千帆、沈祖棻夫妇生活的真实写照。先生在去世前,指导学生与外甥女编辑了《程千帆全集》《沈祖棻全集》,不仅为他们二老树立了纪念碑,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神财富。

  作者介绍:

  徐有富,1943年出生于南京,本科与研究生均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退休前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诗学著作有《唐代妇女生活与诗》《诗学原理》《诗学问津录》《徐有富诗抄》等,文献学著作有《校雠广义》(与程千帆合著)《目录学与学术史》《程千帆沈祖棻年谱长编》《文献学管窥》等,另有学术散文集《南大往事》。

1 2 共2页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姚怡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 热点人物

    这是老马同志,今年200岁

  • 热点人物

    一生一“事” 匠人匠心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威尼斯电影节“聚焦中国”

    一年一度威尼斯电影节当地时间8月29日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如期拉开帷幕。此前已连续两年举办的“聚焦中国”活动,也在8月30日继续举行。为期三天的活动陆续为国际观众带来有关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人和中国文化等精彩内容。

  • 慢综艺能呈现我们向往的生活吗?

    “喂,是蘑菇屋吗?我要点菜!”相信看过《向往的生活》的观众对这句话并不陌生。这是每位来参加节目的嘉宾“未见其人、先听其声”的出场方式,通过爱吃的菜品来判断来宾的性格特点和喜好,也成为节目一大亮点。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董明珠的“造芯”之路

      几个月以来,格力电器董明珠要花500亿造芯片的消息人尽皆知。去年她就表示:即使今年(2017年)不分红,格力为了长期持续发展,就必须掌握核心技术。年报显示,格力2017年营收1482亿,同比增长37%,净利润224.02亿,同比增长45%,创出历史新高。格力公司2017年不分红,就是为做芯片做准备。

  • 裕同科技创始人王华君:坚守初心 “包装”未来

      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小型加工厂,到如今的我国印刷包装业百强之首,深圳市裕同科技包装股份有限公司历经20多年的发展,已拥有41家子公司和7家分公司,机构遍布全球,在珠三角、长三角、华东、华南、华北以及越南、印度等地设有生产基地,并在美国、中国香港等地设有服务中心。王华君作为裕同科技的创始人、董事长,紧跟时代步伐,在不断求新求变的发展过程中,坚守初心,引领企业从传统包装印刷行业向以智能制造的工业4.0转型升级。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