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到新华社第27年,第一次以科幻作家身份在这里和大家交流。科幻从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民族想象力、创造力的缩影,这些年我国也出现了一个科幻热潮,尤其是刘慈欣获得雨果奖之后。我慢慢发现,国内喜欢科幻的人还是挺多的,很多人从小受到了科幻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提到“读凡尔纳的科幻小说,让我的头脑充满了无尽的想象。”
今年刚好是世界科幻诞生200周年,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是1818年出版的《弗兰肯斯坦》。我年初去瑞士开达沃斯会议,这部小说就是在此诞生的,作者是英国人玛丽·雪莱,著名诗人雪莱的妻子。他们当时和朋友在瑞士日内瓦的湖畔度假,因为天气很冷,被困在一座别墅里没事干,比赛写作解闷。玛丽·雪莱写了这部小说,就此成为现代科幻的鼻祖。去年年底,世界各地已经开始纪念这件事情。
“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梁启超、老舍都写过科幻小说,鲁迅在写原创小说之前先把西方科幻小说介绍到中国
中国科幻文学最早的引入者,是19世纪末一个叫李提摩太的英国传教士。他将美国爱德华·贝拉米的科幻小说译成中文在《万国公报》上连载。而中国的本土科幻诞生在1904年,和鸦片战争后的屈辱与寻求复兴有很强的联系。在清末民初,中国出现了一股巨大的科幻热潮。现在专门有一个流派就是研究晚清的科幻,为什么会产生,且很繁荣。其中写到贾宝玉可以开潜水艇,中国人上天入地,征服宇宙,未来的中国主宰了整个世界。和英国作家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很像。
梁启超也写过一部《新中国未来记》,写的是1962年的中国。他设想那个时候世博会在上海召开,所有国家来开会的情景。如果把中国之后经历的几个战乱动荡时期去掉,刚好就是梁启超预言的时间。他写了很多设想,可惜未完。
中国当时的科幻多是由思想启蒙者引进的。梁启超第一个把凡尔纳的科幻翻译成中文,在杂志上连载。然后是鲁迅,大概是1904年左右,从日文翻译的凡尔纳作品。日本是亚洲最早引进西方科幻小说的国家,而且在明治维新后量非常大。鲁迅到了日本,看到西方这些科幻小说,都是上天下海、征服宇宙……这是西方人的梦,而当时的中国人在做什么梦?升官、发财、封妻荫子。鲁迅觉得中国和西方最大的差别是梦想的差别。所以鲁迅最开始还没写原创小说,而是先把西方科幻小说介绍到中国来,他翻译了凡尔纳的《月界旅行》。这部小说后来被拍成电影,其中描写的月球登陆点,返回后的降落点,登月的炮弹速度、人数都和后来的阿波罗飞船几乎一样。鲁迅还给这个小说写了前言,其中说“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当时没科幻小说的概念,所以用了“科学小说”。他认为这个能改造中国人的梦。
后来老舍写了一部《猫城记》,日本人认为是世界十大科幻小说之一。当时还有一个严肃文学作家许地山,也写了科幻小说《铁鱼底鳃》。民国晚清科幻小说,后来因为战争、政治等因素就断了。
中国已出现了四次科幻热
雷军喜欢科幻,马化腾、李彦宏也是科幻迷
新中国成立后,是第二次科幻热。被喻为“新中国科幻文学之父”的天文学家郑文光,创作了新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当时引发了一股天文热。但那时的科幻小说大部分是模仿苏联,不少是大跃进模式的科幻小说。比如写农村的庄稼会长成金字塔一样;小孩去农村参观,看见前面来了一头大象,没有鼻子,原来是猪……那时幻想的中国未来就是不愁吃不愁喝的美好时代。但这第二次热潮因文革又打断了。
一直到1976年之后,第三次中国科幻热开始了。1978年是标志性的一年,当时召开科学大会,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科幻的大繁荣开始了。1979年《科幻世界》杂志创刊,当时是中国唯一的科幻杂志,后来增加一些,现在又成了唯一。我们这些科幻作家的好多作品都是在上面发表的。和上一次不一样,这次不再是苏联的科幻模式,学习的对象基本是欧美科幻。到现在为止,所有的西方科幻作品差不多都引进到中国了。我就是那个时候第一次看到了科幻,非常震惊。那时《科学画报》《我们爱科学》《人民文学》等杂志都大量刊发科幻作品,比如《珊瑚岛上的死光》,后来还被拍成电影,是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
我是1982年开始写科幻小说的,第一篇作品是写中国人要把大熊猫送到月球上去。刘慈欣那时就开始构思他后来非常非常多的杰作。同一时期叶永烈也出版了很多科幻小说,最有名的是《小灵通漫游未来》,加上漫画版,是迄今为止发行量最大的科幻小说,大概有500万,超过了《三体》。中国后来仿佛就是按照《小灵通漫游未来》描述的未来走到今天的。回头看,简直就是全面小康的预言——出现了机器人、电脑、会飞的汽车、人造食物,还有很高级的学校,人们实现了共同富裕……
之后因为种种原因,又有颓势。全国只剩下一家科幻杂志《科幻世界》,而且也有一段时间快坚持不下去了,甚至改名叫《奇谈》,登各种鬼故事、凶杀故事。当时这个杂志要是消失了,中国科幻可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不会有我,不会有刘慈欣这样的作者。
除了文学领域,科幻中打破常规的变化,也影响着其他领域的很多人。这些人是看科幻长大的,现在分布在各行各业:雷军喜欢科幻,马化腾、李彦宏也是科幻迷。
所幸慢慢坚持到后来,《科幻世界》通过搞活动、到校园去宣传、培养小作者、鼓励我们这些还在大学里的科幻作者去写……到了上世纪90年代,科幻突然开始复兴,一直持续到新世纪。按我的总结就是中国第四次科幻热。
科幻小说可能是中国现代化的副产品
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科幻小说成为西方人主动翻译最多的文学品种之一
这四次热潮,回想起来很有意思。经常有人问,中国科幻为什么会有这些热潮,刘慈欣为什么会获奖,你们为什么会写科幻……科幻本来就是个消遣性的读物,不是严肃文学,不可能去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乃至诺贝尔文学奖。它会和什么并列呢?魔幻小说、玄幻小说、侦探小说、惊悚小说、言情小说。但和其他几类又完全不一样,科幻小说可能是唯一在历史上找不到根的类型。其他几种都能找到源泉,比如言情、侦探,唐朝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