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洪惟助:昆曲交流 两岸典范

本报记者 张盼
2019-02-11 08:08:40

洪惟助在研究室内展示昆曲资料。

(图片来自网络)

台湾“中央大学”昆曲博物馆内展出的戏服、戏帽。

李 响摄(新华社发)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从“百戏之母”昆曲到贵为“国剧”的京剧,传统戏曲渡海而去,在宝岛生根抽枝,至今已逾七十载。两岸戏曲交流有哪些故事,如何携手保护传统戏曲文化,并在当代探索全新美学?本报即日起刊发“传统戏·两岸缘”系列报道。

  在大陆,白先勇主持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在“百戏之母”昆曲的复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台湾,影响更为深远的则是昆曲传习计划。台湾“中央大学”戏曲教授洪惟助正是该计划的主持者,他创办了台湾昆剧团、第一座昆曲博物馆,编纂了世界上首部昆曲辞典,目前正编写昆曲在台湾的发展史。

  “昆曲交流可以说是两岸交流的典范。两岸的昆曲学者艺人互相扶持、互补有无,让昆曲从一个寂寞的剧种,变得为大家所重视。”在洪惟助台北的家中,记者听76岁的他细述起亲历的两岸昆曲交流故事。

  与昆曲结下不解之缘

  上世纪60年代,洪惟助跟随迁台的知名昆曲曲友徐炎之、张善芗夫妇学习唱曲,从此与昆曲结缘。徐炎之夫妇在台湾十余所大专院校和中学教授昆曲,并组织“同期曲会”,培养了不少昆曲研习和爱好者。

  1989年,大陆六大昆剧团齐聚香港演出,洪惟助深为演出的细腻精致而感动,对昆曲产生了愈发深厚的感情。次年,台湾曲友贾馨园发起“昆曲之旅”,洪惟助等人随之前往上海,对上海昆剧团的表演大为惊艳。

  根据洪惟助的考证,台湾的昆曲活动可上溯至清乾隆年间,但在1949年以前,昆曲在岛内主要保存于流行的北管、十三腔、京剧中。此后不少曲友迁居台湾,昆曲清唱和彩演日渐频繁,但始终没有专业的昆剧团。随着徐炎之夫妇辞世,台湾的昆曲活动也逐渐沉寂。

  “昆曲在台湾家底丰厚,值得研究推广,而且要研究中国戏曲,昆曲在戏曲史上是重要剧种。元杂剧等现在已不能演出,但其剧本、舞台美术等很多保留在昆曲里面。清代以后兴起的剧种,大部分受昆曲影响。昆曲是承前启后的剧种,要好好发扬。”洪惟助说。

  1991年,洪惟助与台湾“中央研究院”首位戏曲院士曾永义共同主持“昆曲传习计划”,10年间,共举办6届,培养昆曲爱好者400余人,专业演员20余人,共学折子戏40余折。

  昆曲传习计划影响深远

  “每次都报满,从小朋友到70多岁的退休老人,还有全家都来参加的。”洪惟助说,参与人数最多的是大学生,还有学校老师。“当时我小儿子上小学二年级,他也跑来听,回去跟同学介绍昆曲。”

  昆曲传习计划从第四届起,除招收业余爱好者,还增设“艺生班”,吸引优秀曲友和“国光”“复兴”两剧团京剧演员参与,此后又培养文武场(乐队)人才,为日后岛内的昆曲演出和后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念及上世纪90年代大陆的昆曲发展状况,洪惟助感慨万端。“曲社里都是老人,不过一二十人,还常常找不到人吹笛子,剧团演出也没人看。”他那时50岁,进场看戏发现自己竟是最年轻的。演员出场没人鼓掌,结束时观众各自散去。“看了就很伤心。”

  洪惟助等人广邀大陆各大昆剧团名家来台演出、教戏、录像,既让大陆戏曲界对昆曲发展重拾信心,又为昆曲传承保留了宝贵的影音资料,张继青、蔡正仁、汪世瑜、岳美缇等人的艺术巅峰状态得以记录,为后辈学艺提供弥足珍贵的参考。

  “台湾后来成立了十几个昆曲社团,有七成以上的参与者是传习计划出来的。”洪惟助说。2000年,昆曲传习计划结束,洪惟助组织艺生班、文武场班优秀学员,成立台湾昆剧团并担任团长。

  两岸携手传艺风雨精诚

  “台湾昆剧团一年至少演出七八场,多的时候有20多场,但没有自己固定的演员。”洪惟助说,剧团至今演过折子戏60余折,串本戏(缩编戏)和新编戏13本,曾到大陆多地和海外演出。剧团成立后,大多数时候以戏带功,每年大概请两批大陆名师来帮忙排戏,给演出把关,多则3个月,少则1个月,还会开设讲座及推广班。

  在洪惟助看来,台湾以前研究中国传统戏曲的学者,大都是“在故纸堆里讨生活”,围绕文献资料打转。他却坚持“戏曲是活在舞台上的”,带动学术界对戏曲表演有了更多关注。昆曲传习计划整个运作模式,也影响到其他剧种在岛内的传习与研究。

  1992年,洪惟助在“中央大学”成立戏曲研究室,首要工作是编纂《昆曲辞典》。由于相关研究不足,洪惟助遍访大陆多地搜集文物史料,更访问百余名曲家、演艺家和学者。2002年,由洪惟助主编的该辞典问世,共有200余万字、图片1003张、“基本形体身段示范”光碟2张,兼顾文献、文学、音乐、舞台表演等方面。它既是世界上首部昆曲辞典,也是两岸学者心血的结晶。

  近30年来,戏曲研究室收集文物上千种,包括明清以来戏曲家及昆剧艺人书画,清代和民初线装书,清乾隆以来名家所藏所抄珍贵曲谱、乐器、戏服、戏船模型等。同时拥有戏曲相关书籍1.5万余册、期刊3000余册,影音资料1万余种。

  以此为基础,2017年底,全台首座昆曲博物馆在洪惟助的主持下成立,它坐落于“中央大学”文学院二馆,至今已吸引近万人次参观,同时兼有图书馆和教学传习功能。从去年底至今年7月,昆剧传字辈特展在此举办。从清末民初昆曲衰微到如今走向复兴,背后既有洪惟助等人的倾力推动,更见两岸携手传艺的风雨精诚。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孙仕奇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时代楷模

  • 热点人物

    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

  • 热点人物

    张玉滚:教书育人十七载 把山路走成通天大...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连丽如:我为评书而生

    评书界有名的“铁娘子”累病了。近几日,北京友谊医院一间普通病房里,文艺界人士和各界书迷络绎不绝。躺在病床上的连丽如大师向大家连连致意。

  • 他用四年拍了一部电影 记录老去的父母、故乡的日常

    “团聚的时光是短暂的,对父母的每一次记录,都有意义。”几天前,陆庆屹回家的视频被剪辑成了一段两分多钟的短片放到网上,结尾就写着这句话。这是在影片《四个春天》之外的一次“回家”。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汉能李河君:汉能移动能源2018业绩增长三倍

    日前,网络流出了一份今年1月26日汉能创始人、汉能移动能源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在“汉能全球年会暨科技创新大会“上发表的题为“天地同力 万物发电“的主旨演讲稿,总结了汉能的十大亮点,信息量很大,其中最大的亮点是汉能2018年交出的华丽成绩单: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约3倍,累计专利数已超过10100件,主要技术路线的芯片转换率保持和打破世界纪录,应用产品研发取得重大突破,五大类产品发布、上市并开始量产,汉能品牌价值近千亿元。

  • 创业父子兵:农业天地必将大有可为

    大寒过后,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当记者驱车100多公里来到山东青岛平度市云山镇西沟润禾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的时候,这里的400亩樱桃大棚正枝芽萌动、春意盎然;3800多平方米的温室采摘园里,火龙果、柠檬、香蕉等北方少见的水果长势喜人。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