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3月1日电(张智敏、王博)这几天,甘肃省陇南市成了全国人大代表姜成英最挂心的地方。
陇南市是我国油橄榄的最佳适生区之一。作为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油橄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姜成英的研究基地在陇南市,大多工作也在那里开展。最近又恰逢品种创制的关键期,杂交育种的任务很重。然而她手头还有一堆准备带上两会的建议,需要和相关部门沟通联络。
一边是主业,一边要履职,这是姜成英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的常态。总结自己去年的履职情况,姜成英却觉得“学习”是最合适的关键词。
“首先得学会如何当一名人大代表,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大代表。”去年,姜成英多次参加各级人大组织的培训、调研,学习与人大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主动向老代表和从事代表工作时间长的老同志请教,以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履职能力。
代入了“代表”身份,姜成英看待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视角。在过去一年,她开始向油橄榄种植户学习。通过“问需于农”,姜成英发现,自己的想法和种植户的需求有时并不匹配。
“科研工作相对来说不太计较成本。”姜成英说,过去她主要关注怎么能把技术研究出来、思考如何建成“高大上”的技术体系;现在则更多考虑如何能够在肥料、人工上投入更少、产出更高,操作上更简单易行,“这才是农民最关心的事情。”
了解了技术使用者的需求和心态,姜成英和团队在油橄榄种植技术研发和项目推广中也帮着农民算起“投入账”。
陇南市武都区外纳镇周家山村是姜成英主持的油橄榄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基地之一。村里的油橄榄园不具备灌溉条件,土地干旱,杂草易生。在和种植户共同商议之后,姜成英提出铺设有保墒抗旱抑草作用的生态地布。但铺设生态地布成本高,效果尚待检验,姜成英思前想后,怕种植户一次花钱太多,便择选地块做了四组对比试验,分别铺设生态地布、黑色地膜和树下种毛叶苕子、柴胡,看哪种方式效益好,再考虑大面积推开。
在陇南市,日渐高产的油橄榄果正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金果”。但姜成英发现,橄榄油市场上的“舶来品”有的以次充好,价格优势让本土油橄榄果实加工的优质初榨橄榄油缺乏市场竞争力,影响了整个脱贫产业的效益。
果子贱卖的时候,农民发狠砍掉自己抚育多年的油橄榄树。农民流泪,姜成英也跟着哭。不忍再目睹“果贱伤农”的姜成英,在去年两会上提出加强流通环节橄榄油监管的建议,获得相关部门的答复和关注。
今年,姜成英又在琢磨建议将油橄榄树种植纳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以扶持,让更多农户可以从中受益。
新华社兰州3月1日电题:为民情怀 人民代表不变的底色——全国人大代表姜成英采访手记
张智敏、王博
反复斟酌推广品种、想尽办法替农民省钱……在全国人大代表姜成英的工作经历和履职故事中,总能捕捉到令人动容的片段。姜成英却略显不好意思地说:“全是份内事,其实没什么好说的。”
姜成英口中的“份内事”,件件饱含民生情怀。
姜成英是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油橄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上世纪60年代,油橄榄从国外引进种苗并开始栽培实验。10多年前,姜成英和她的团队一起,加入了油橄榄“本土化”的队伍。他们从大量品种中选育出的良种,如今大都已是当地的“当家品种”。
选育、推广、栽培,打一开始,姜成英的工作就和油橄榄种植户绑在一起。慢慢地,种植户的悲喜也成了姜成英的牵挂。
2017年,陇南油橄榄丰产,却出现“果贱伤农”的情况,有的果子烂在了树上。“指望这个挣钱,人都养不起!”有种植户砍掉油橄榄树,打算改种其他树种。
“农民种油橄榄不容易,听到这些话,我也很心酸。”姜成英说,2018年她和团队多次利用技术示范培训会,从产业发展规律入手,讲国产橄榄油的优势、油橄榄集约种植技术的好处,增强种植户的信心。
眼下,油橄榄产业仍然面临种植面积小、产业基础薄弱、链条尚不健全,卖好卖坏看年景,农民持续增收稳定性差的难题。身为科研人员,姜成英和团队一起谋划如何选育更优质、高产和适应性更广的油橄榄栽培品种;身为代表,姜成英希望能够借助自己的力量,让更多人关注油橄榄产业,关注山区农民的生计。
“我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姜成英笑着对记者说。朴实的笑容背后,是流淌在血脉中的群众情感,是深植于心底的为民情怀,这是人民代表永恒不变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