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医治成千上万例眼科疑难杂症 她让更多人看到希望

2019-07-10 08:03:59

  人物小传

  第三届国医大师廖品正,是闻名遐迩的眼科中医,志在为更多患者送去光明。求学时,老师曾告诫她:先谙熟内科,再循序以究眼科,则势如破竹;若对内科尚未认识,而专习眼科,则见理狭隘,处方呆板。因此,廖品正也常教育自己的学生,要十分重视内科的学习。

  出生于中医世家的廖品正,在传承上不遗余力,在全国率先开办中医五官专业本科,并培养出我国第一位中医眼科学博士。

  “对光敏感吗?刺痛感减轻了没?”门诊室内,廖品正说话不徐不疾,拿着病历轻声询问着。坐在她对面的小孩子才十来岁,多年前因先天性脑囊肿手术使得右眼失明,去年又因为颅内手术导致左眼失明。“来廖老这里看了3个月,左眼视力有1.0了,而且失明11年的右眼也有了光感,真的是奇迹!”小孩的家长欣喜地说。

  今年81岁的廖品正,是闻名遐迩的眼科中医。多年来,她利用中医学方法医治了成千上万例眼科疑难杂症,是第三届国医大师。

  秉承家学

  立志将中医传承下去

  1938年,廖品正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个中医世家,祖父为一方名医。家庭的熏陶,让她深刻感受到了中医的魅力。“当时家里的大厅也是祖父的诊室,从小就看到很多生命垂危的患者经过祖父治疗转危为安。”

  廖品正回忆,小时候,堂妹得了天花、伤寒,病情很严重,原以为救不过来了,是祖父凭着精湛的医术把她抢救过来。这件事给她的触动很大。“我们当时是几十口人的大家族,大病小病都由祖父诊断治疗,他就是家庭的保健医生。那时候就觉得中医了不起!”廖品正说。

  祖父去世后,有的患者不知情,依然来找他,看到中堂挂着的照片和花圈,流着泪说:“老人家走了,我们以后生病该怎么办?”这一情景让廖品正深受感触,更坚定了她秉承家学、将中医传承下去的愿望。

  1958年,廖品正以优异的成绩从高中毕业,本有机会到一流名校的她,将志愿填写为成都本地新设立的中医学院。“那是名医辈出的时代,中医老师都来自临床,经验丰富。学校首任校长李斯炽、中医伤寒学家邓绍先以及著名眼科专家陈达夫……他们除了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和背诵中医经典的内容,还会经常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讲解中医理论,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医用药的灵活。”廖品正说。

  治疗眼疾

  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

  1960年,水肿病在农村肆虐,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正读大学的廖品正被派到四川雅安的山区除害灭病。大山深处,她白天为百姓诊治,晚上在煤油灯下看书,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查阅资料。

  “那时候环境恶劣、缺医少药,贫困患者躺满整个诊室。”山区的艰苦震撼了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廖品正,而就地取材的中草药、成本低廉的针灸等在贫困山区的医疗事业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让廖品正体会到中医简便廉价、服务基层的优势,对中医药的感情也更深了。

  1962年,正读大三的廖品正得了严重的结核性腹膜炎,腹水严重。“学校让我休学,但我不甘心。”廖品正找到中医内科老师,老师辨证施治,陆续为她开了几个方子,坚持吃了1年多的中药后,廖品正的腹水消失了,结核性腹膜炎痊愈。

  治疗期间,廖品正仍坚持上课,听得不全就晚上借同学的笔记补课。毕业留校后,她如饥似渴地钻研中医理论,几乎每晚阅读到次日凌晨。她不但潜心研读经典,同时还摸索自编教材。

  当时,我国启动编写第一部现代中医大型综合性辞书《中医大辞典》。廖品正作为少数年轻编委之一,参与“中医眼科”部分编写。她深耕细作,为查阅眼科文献,几乎跑遍全国各地的大型图书馆。所有关于中医眼科的资料,只要读过,她都会认真做笔记,摘抄了近万张卡片。

  此后,廖品正主编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中医眼科学》第五版——该版是迄今为止中医眼科学教材中影响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一部教材,不仅在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沿用至今,还深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和推崇。

  “治疗眼科疾病,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廖品正说,白内障等需要做手术的疾病,西医治疗优势明显。但一些眼病在病情初期西医无法治疗。比如糖尿病眼病初发期,西医只能从控制血糖入手,等病情严重后再进行激光手术,进一步恶化后就进行玻璃体切割、置换手术。而中医在早期就可以介入。

  科研传承

  交棒不忘再送一程

  “我喜欢中医,也喜欢教书。自己在研究的同时,很乐于将这些经验和体会传授给学生们。”廖品正认为,因为眼睛体积小,结构又非常复杂,所以眼科教学需要特别直观。过去,无法用高科技手段展示眼部构造,廖品正会把一些眼部疾病的状态画出来展示给学生。

  在教学的基础上,廖品正从无到有,在全国率先开办中医五官专业本科,并培养出我国第一位中医眼科学博士。

  古籍《原机启微》记载:“目,窍之一也。光明视见,纳山川之大,及毫芒之细,悉云霄之高,尽泉沙之深,至于鉴无穷为有穷,而有穷又不能为穷,反而聚之。”廖品正常常为古人对眼睛深邃的认识而动容,她感叹道:“眼睛的结构精细而脆弱,生理病理变化非常多,要把眼睛上的疾病都研究清楚,用一生都不够。如果有来生,我还要选择中医眼科,为更多患者送去光明。”

  “科研团队一定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她表示,只有瞄准一个方向不断深入研究下去,才能把课题研究透。“一个学科建设就像跑接力赛,每个人在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时候要跑好自己那一棒。当你觉得自己的精力在减弱、速度在放慢时,就赶快交棒,并为接棒的人再送上一程,团队的科研才能不断推进。”她说。

  求学时,廖品正的老师陈达夫教授常告诫她,谙熟内科,再循序以究眼科,则势如破竹;若对内科尚未认识,而专习眼科,则见理狭隘,处方呆板。如今,同样为人师表的廖品正,不仅也教育自己的学生要重视内科的学习,同时还对中医眼科六经学说、内眼组织与脏腑经络相属学说等中医内科理论作出了新的贡献。(本报记者  张  文)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姚怡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最美职工

  • 热点人物

    陈建军:“铁人式”献身油田的好干部

  • 热点人物

    中国农大扎根曲周 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 热点人物

    张富清:英雄无言 坚守初心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切阳什姐:千米赛道走出“巾帼”风采

    1990年,切阳什姐出生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一户普通的牧民家中,她从小热爱体育,2008年,切阳什姐入选青海省体育工作一大队竞走队,成为一名真正的运动员。

  • 对话两代体育人 坚持,拥有一个更坚韧的人生

    1958年,新中国第一代网球运动员梅福基登上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的舞台,并闯入男单第二轮,就此开启了中国网球选手在大满贯赛上的追梦之旅。1961年,15岁的王福章进入北京网球队,从运动员到教练员,一辈子都没有离开他热爱的网球。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安置区里忙创业

    今年25岁的彝族女孩龙恩碧出生在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雨冲乡金星村,由于兄妹都在读书,加之父母年龄大,没有劳动能力,一家人几乎没有经济来源。2017年,受惠于国家异地扶贫搬迁政策,龙恩碧一家迁入集中安置区的奢香古镇。

  • 杨传晶:致富不忘乡邻 返乡创业助脱贫

    如今,他的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往北京、上海、天津、河南等地,年产值达2000万元。杨传晶致富不忘众乡亲,通过“工厂十扶贫车间十农户”的经营模式,吸纳当地72名村民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3.2万元,帮助他们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