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星上戏台,赚钱易赚口碑难
8月14日至8月16日,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重要剧目《革命之路》即将上演。这部作品是今年暑期颇受关注的话剧,不仅因为它改编自“小李子”主演的好莱坞经典电影,还因为中文版话剧由胡可、沙溢夫妻主演。
-
鹿晗:《上海堡垒》表演有突破 曝光减少是好事
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让暑期档终于热了起来,在观众为中国动画电影喝彩并感慨暑期档终于有点“样子”时,一部国产科幻战争题材电影《上海堡垒》8月9日登陆院线,以震撼的视觉特效向暑期档发起冲击。
著名大熊猫研究专家、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胡锦矗教授。
珍珍在“五一棚”的小窗处张望。(资料图)
当时的“五一棚”坐落在山坡上,四周森林里满是竹子、桦木。(资料图)
当年,唐家河工作小组组长邓涛(中)帮忙抽出运输笼的栅门,将戴上无线电颈圈的唐唐放归山野。(资料图)
他,踩下中国大熊猫研究保护最初的那串脚印;他,见证了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史的每一个重要瞬间;他是“熊猫教父熊猫教父””胡锦矗,他还有个名字,“保护国宝的国宝”。
大熊猫野化放归全国已有3个放归地 全部位于四川
从胡锦矗开始的中国大熊猫研究人员,数十年来工作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切实壮大野生大熊猫种群,让这一濒危物种能延续下去。为了这一目标,近年来,大熊猫野化放归成为重要的探索方向。
“大熊猫不是宠物,当圈养种群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野化放归就是势在必行。这也是我们搞人工圈养的初衷之一。”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03年以来,我国放归野外的11只圈养大熊猫全来自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也全部放归在四川,已经有9只在野外存活。
2018年12月27日,来自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两只雌性大熊猫“小核桃”和“琴心”正式放归位于成都都江堰的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12月6日下午,“四川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投用揭牌暨大熊猫入住仪式”在四川大相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举行。大熊猫“和雨”和“星辰”入住该基地,接受进一步野化训练,这意味着成都大熊猫野化放归工作进入新阶段。
目前,全国大熊猫野化放归地共有3个,分别是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相岭自然保护区和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均位于四川省境内。
90岁的胡锦矗,每天围着白塔湖走一万步。人生的脚步,似乎放缓了。
45年前,他从这里出发,往卧龙去,又往唐家河去,迈过山野林间,脚踝擦过草尖的露水,踩着沙沙的竹叶,一直往密林里去。踏上这条路时,胡锦矗已经45岁,许多人开玩笑说他是“半路出家”,他自己也笑呵呵地逢人就说这句话。如今鲐背之年,掐指一算,和大熊猫牢牢地绑在一起的岁月恰好半生——这位老人踩下中国大熊猫研究保护最初的那串脚印,也见证了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史的每一个重要瞬间。
他是“熊猫教父”胡锦矗。他还有个名字:“保护国宝的国宝”。
起点 “你们应该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7年,四川开江小伙胡锦矗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脊椎动物研究班毕业。他28岁,正值壮年,一腔热血,在周恩来总理“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感召下,填志愿回到四川。
“下了火车,到了接待站。头天到成都,第二天领导就和我谈话,说,你去南充吧。“这个最需要胡锦矗去的地方是南充师专(现西华师范大学),一共有5个系,那一年,生物系刚刚成立,“我心想,嘿,还被说中了,这可不是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了么。”
在国家使命和时代使命的双重召唤下,胡锦矗背着还没来得及拆开的行囊,直接到了南充。作为生物学者,他心里很清楚自己要走的路——多接触实际,多接触野外,在实践中进行研究。
1971年,乒乓球打开了体育外交的大门,第二年,大熊猫打开了另一扇外交大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携夫人访华,专程去北京动物园参观了大熊猫。临别时,总统夫人试探性地提出想要大熊猫,并最终在周恩来总理的特批下,得到了“玲玲”和“兴兴”两只雌性大熊猫。这一年,最后被美国人称为“大熊猫年”。
中国意识到,大熊猫具有席卷全球的天然魅力。随着美国的“破冰”,其他各国对于大熊猫的需求都将迸发,熊猫热潮即将来临,“熊猫外交”的时代拉开序幕。
半路出家 “捡屎”摸清野生大熊猫数据
在这样的背景下,和飞鸟与鱼打了十多年交道后,胡锦矗迎来了研究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1973年,周总理召集四川、甘肃、陕西三省召开座谈会,要求开展以大熊猫为主的珍稀动物调查。1974年,45岁的胡锦矗受命进入四川卧龙,组建一支四川省珍稀动物资源调查队(又称“野调队”),组织和领导全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以下简称“熊猫一调”)。
此时,中国对大熊猫的了解已有一定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前四川大熊猫就很有名了,分布也广。”胡锦矗说,直到1959年,四川峨眉山地区都有大熊猫出没,但后来再也不得见。野生大熊猫到底有多少只呢?熊猫一调之前,这个数据是没有谱的。
30人的野调队很快成立起来。事实上,这支队伍是从当时包括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林学院、重庆博物馆等各个高校、机关广泛参与下挑选出来的。
作为此次调查的队长,胡锦矗考察了四川所有的大熊猫栖息地。考察中,他发现不同大熊猫的粪便,其竹节长短、粗细、咀嚼程度各不相同,通过比较,可以了解大熊猫的大体年龄、种群数量、活动范围等——这套方法后来被命名为研究野生大熊猫的“胡氏方法”,并沿用至今。
也是在进行熊猫一调的时候,不惑之年的胡锦矗开始意识到,“可能我这一辈子,都要和大熊猫打交道了。”
卧龙的脚印 “五一棚”,世界大熊猫研究的起点
熊猫一调于1977年结束,最终得出全球野生大熊猫的第一个具体数据——2459只(因一些原因,当时对外公布为1000多只)。在这次调查后,定点熊猫生态观察站的建立迫在眉睫。
四川、甘肃两省先后划定了3个点位来建立定点观察站,但最终只剩下了一处——今天,位于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东南核心地带的“五一棚”,已经成为全球大熊猫研究者的朝圣之地。但在1978年刚建立时,这里只是几个简陋的窝棚。
“因为棚区距离最近的水源地要走51级台阶,所以取名叫‘五一棚’。”这个故事胡锦矗已经讲述过许多次,但每一次回忆时,他都脸带笑意,“‘五一棚’立定后,我们开辟7条观察点,其中有5条深入大熊猫活动区域,2条是往山下走。每天都要走一条线。”
近代大熊猫研究保护工作的序幕由此地开始,扎根在卧龙的山野之间,却很快吸引了全球的目光。1980年,以大熊猫为会标的世界野生动植物基金会(后更名为世界自然基金会)进入卧龙,与中国政府展开合作,增设帐篷、扩点建站、派驻专家。这不仅是WWF在中国的大熊猫保护肇始,也是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开展的第一个保护工作。
一个变化 大熊猫科研之路,从宏观到微观
“五一棚”的工作告一段落后,胡锦矗回到西华师范大学,继续研究和教学工作。半生岁月里,发表论文近200篇,专著23本,先后获省部级奖14项。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但他的贡献远比这些更为深远。在西华师范大学任教的几十年中,他带出了近20届研究生,为大熊猫科研工作种下了无数宝贵的种子,其中包括以魏辅文院士、张泽钧教授为代表的第二、第三代大熊猫研究者。
“我研究’宏观生态’,主要阵地在邛崃山系,在这个基础上,以国际合作为界限,四川有4个山系都建立了观察站,唐家河白熊坪,马边大风顶,大小相岭。”以魏辅文院士专攻“微观生态”为标志,胡锦矗将野生大熊猫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现在,将分子生物学、DNA等研究方法结合到大熊猫研究保护中,意味着这一领域已经达成了微观和宏观的结合。”
200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授予胡锦矗教授的濒危动物研究团队“自然保护贡献奖”最高荣誉称号。
8月14日至8月16日,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重要剧目《革命之路》即将上演。这部作品是今年暑期颇受关注的话剧,不仅因为它改编自“小李子”主演的好莱坞经典电影,还因为中文版话剧由胡可、沙溢夫妻主演。
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让暑期档终于热了起来,在观众为中国动画电影喝彩并感慨暑期档终于有点“样子”时,一部国产科幻战争题材电影《上海堡垒》8月9日登陆院线,以震撼的视觉特效向暑期档发起冲击。
“云南小花”真名马玲敏,是一名“村播”,大学毕业后帮哥哥打理网店的同时,通过淘宝直播帮助云南大山里的农民卖农货。过去一年,小花离家350天,走过近8000里路和36个村寨,帮助村民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卖出滞销农货。
今年55岁的訾桂信曾是一名军人,在服役期间他先后获得优秀战士、先进工作者等荣誉。2004年,訾桂信退伍后,被皮山县人民政府聘为农业技术总顾问。为了带动当地群众致富,2006年他在皮山县注册成立了方圆绿色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