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林超鸿:尽心尽力让患者活得更好

2019-09-19 08:26:28

  今年87岁的林超鸿教授1953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育的第一批医学专家,他经历了我国医学从“一穷二白”到跻身“国际前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和他的同道们一起,用智慧与努力,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为诸多患者解除病痛,为我国的医学发展奠定基础。

  深入乡村 克服困难做手术

  医学院毕业以后,林超鸿分配到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当时培养医生还是参考国外的方式,小医生一律住在医院里,几乎年中无休。所以,有心的医生可以参与医院从急诊到各个科室的救治。林超鸿如饥似渴地学习、观摩各个科室的手术过程,加上阅读文献和自学第二外语,这为他日后的研究及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1959年到1978年,林超鸿先后四次下乡,在上海青浦农村、皖南山区小三线、唐山地震灾区工作了四年半的时间,基本上腹腔内的手术都做过,他还首次阐明了“脾切除热”的原因和防治方法。

  “我26岁的时候就被派到青浦农村待了一年,为血吸虫病人开展切除脾脏的手术,那时候正好卫生部要求要消灭血吸虫。”林超鸿告诉笔者,那会儿条件非常艰苦,没有B超,林超鸿就自己带一台A超给患者做超声。当时我们国家还没有血库,大医院用血都是自采然后自己保存的。青浦当时更加落后,根本没有血,但是手术还是要做,那怎么办呢?他们就只能想办法,用病人自己的血。“血吸虫病人的特点是脾脏肿大,有的能有小西瓜那么大,里面都是血,我们就用这血来回输给病人。做了100多例,效果都很好。”

  这还不算最困难的,林超鸿1965年随医疗队去皖南山区支援的时候,卫生院根本没有手术室,但是偏偏遇到了紧急的外伤导致患者肠破裂需要手术,“我们就准备了消毒好的手术包和辅料包,在农民家里,几张方桌一拼,就直接手术。”回忆起当年的情形,林超鸿仍然记忆犹新。

  钻研胃癌 勇攀高峰摘桂冠

  林超鸿那一代的医生,大都是“全能”的,因为医生少,也因为深入乡村的数年工作经历,林超鸿切过脾脏、切过胃肠,还做过泌尿外科、胸外科的手术。上世纪六十年代,林超鸿读到了周总理的指示,希望医务人员花力气攻克癌症,他一下子得到了启发,决定选择肿瘤治疗作为自己的专业。

  “我们的研究从1968年开始,当时,胃癌是中国发病率第一的癌症,每年死于胃癌的人数约有16万人,所以我想把胃癌当成重点研究对象。”林超鸿组建了肿瘤小组,由放射科、消化内科、病理科等科室一起研究和讨论病例。“那时候胃镜还没有普及,我们让患者服用钡餐,然后用X光检查来诊断肿瘤。”由于没有早期诊断的条件,林超鸿遇到的胃癌一般都已经到了中晚期,淋巴转移和腹腔种植(肿瘤细胞在腹腔内其他地方生长)的情况非常普遍。“当时主流的做法,是切除三站淋巴结,为了防止肿瘤细胞的残留,要同时把脾脏、胰腺联合切除。”林超鸿并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参考了日本当时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研究,首创选择性D3胃癌根治术,保留胰腺胃癌根治术,保留脾胰胃癌根治术,使得手术的并发症、死亡率都明显低于之前的方法,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他用腹腔化疗加全身化疗,配合中医调理,开展术中放疗,使得胃癌生存期进一步提高。六院肿瘤小组在复旦大学遗传研究所等单位的协助下,建立我国第一株SGC-7901胃腺癌细胞株。

  这些研究先后发表在多本权威中英文杂志上,林超鸿及其团队也曾经获得多个奖项,胃癌术后5年和10年生存率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不忘初心 创新努力为患者

  “我们当时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大家都在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想法很单纯,就是一门心思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林超鸿非常怀念当年的医患关系,患者无条件信任医生,医生也尽心尽力把患者当亲人。“为了解决腹腔种植的问题,我们开展了一个叫‘腹腔温热灌注化疗’的技术。这个技术是日本首创的,它的核心理念是,在43℃的温水中有助于杀灭肿瘤细胞。当时日本有一个能恒温的机器,我们没有,我们就用温度表来实测,低了就加热一点,高了就冷却一下,人工来维持这个温度。”

  林超鸿的许多研究,都是出自为患者考虑的医者之心。胃癌手术需要吻合,林超鸿发现,进口的吻合器价格昂贵,为了给患者节约手术费用,1979年,他联合中山医院蔡成机教授、上海手术医疗器械六厂共同研制了国产的消化道吻合器。“可以换钉子,一颗钉子十几块钱,大大节约了患者的手术费用。”他认为,如何让患者花最少的钱把病治好,是作为医者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之一。

  如今已87岁高龄的林超鸿依然耳不聋,眼不花。尽管已退休,但提起他心爱的手术台,仍是一片向往之情。作为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代医生,他希望年轻的医生也能继承和发扬老一辈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在肿瘤治疗领域,在医学前沿科技领域,做出更多中国人自己的成果,让中国的患者可以得到更好的治疗。(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

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姚怡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第十六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候选标兵单位...

  • 热点人物

    最美职工

  • 热点人物

    聚焦“绿色生态工匠” 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 热点人物

    70年·与祖国共奋进:奋战“未来之城”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陈晓:热爱表演就不会觉得累

    几乎每个80后都有这么一张照片——头戴大檐帽,手握冲锋枪,或在家门口,或在马路边,站得昂首挺胸、腰杆笔直。时隔多年,演员陈晓说起自己的这张“站岗照”依旧格外带劲,“我一站可以站很久!”虽然照片早已不再清晰,记忆也渐渐模糊,这幅画面却在他心里深深埋下了“军人梦”的种子。

  • 梅婷:年少有为知进退,懂得什么最珍贵

    前阵子有媒体做了一档年度影视剧盘点,按年份评选国产影视剧代表作。评论区网友对《父母爱情》的提名迅速占领点赞最前排。今年七月,《父母爱情》这部“过时”剧还出现了被三家省级卫视同时重播的盛况。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