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润沧:布衣院士 矿业报国

2019-12-24 11:05:42

于润沧院士参加座谈会时发言。 (资料照片)

  力争在承担和指导每一项工程设计中有所创新——工作上的座右铭;但求生活上和周围大多数人保持同样水平——生活上的座右铭。这是一位有着63年党龄、离休28年却依然在岗的“忠诚战士”,在我国矿业发展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书写了人生精彩华章。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润沧,1930年出生,1947年参加工作,1991年离休,现任中国五矿集团下属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

  自愿转到采矿一线

  上世纪40年代初,中国山河破碎。12岁的于润沧考入有着“进步思想的摇篮”之称的山西太原进山中学。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于润沧树立起远大志向,参加了一系列革命活动,成为一名进步学生。中学时期的这段经历对他以后的成长产生了极大影响。

  1949年,于润沧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看到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有色金属工业基础薄弱,尤其缺乏采矿专业人才,刚入学的于润沧走进了校长办公室。

  “我要求转到采矿系学习。”

  “为什么?”

  “我要响应国家号召,从事祖国的采矿事业。”

  校长经过考虑,同意了于润沧的请求。这位身材不高、健壮结实、目光坚定的小伙子自此开始了矿业生涯。

  大学毕业后,于润沧被分配到中国恩菲的前身——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院副总工程师等职务,成为我国著名的矿山工程设计专家。于润沧先后承担60多项设计、科研和技术指导工作,引领中国矿业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重大跨越。

  在我国“锑都”——湖南冷水江市锡矿山的设计中,为解决原有开采方法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于润沧作为试验组副组长,大胆突破过去保留1米厚矿石作为护顶的采矿方法,成功组织试验“杆柱房柱法”并应用于生产,开创了我国地下矿山“杆柱房柱法”之先河,使矿石损失率降低40%。该项目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在中条山铜矿峪铜矿的设计中,于润沧作为专家顾问组组长,积极倡导引进“矿块崩落采矿法”取代“有底柱分段崩落法”,并参与科技攻关,使平均每年亏损800万元至1000万元的矿山扭亏为盈。

  在冬瓜山铜矿深井开采设计中,于润沧提出“探建结合”的开采模式,有效完成了资源储量的升级,加快了施工进度,缩短了建设周期,增加了经济效益。然而,采用这种做法,在设计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担很大风险。于润沧依据其丰富的设计经验和团队的集体智慧,考虑各种应变可能性,提前掘进主井和措施井,达到预期目的,为深井开采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国第一大镍矿甘肃金川镍矿位于中国西部戈壁滩,于润沧作为采矿工程负责人,在二矿区的设计中,针对矿床赋存富、大、深、碎的特点,利用主持开发的高浓度胶结充填新技术,成功实现了“采富保贫”的目标。同时,他还借鉴“新奥法”理论,采用曲墙圆弧拱巷道断面和两次喷锚网联合支护,使不良岩层冒顶坍塌事故得到控制,大大促进了矿山建设速度。

  于润沧在“富、大、深、碎”的矿体中开创了世界上大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下向胶结充填采矿法的先河,同时在断面为5m×4m进路式采矿中,采用6立方米铲运机、全液压双机凿岩台车等大型设备,使盘区生产能力提高到每天800吨至1000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些成果为在金川二矿区实现每天8000吨的生产能力、消除这一综合差距奠定了基础,金川镍矿因此每年增加利税1亿元,金属损失减少15%。

  首提生态矿业工程

  经过不懈奋斗,于润沧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等多个奖项,撰写发表了众多论著。随着岁月流逝,昔日的壮小伙儿变成了白发老者,称呼也从小于到老于再到于老,但于润沧却始终保有矿业报国的初心、勇于弄潮的锐气。

  离休不离岗,坚持奋战在采矿一线。1999年,于润沧成为我国有色勘察设计行业第一位工程院院士。面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求,于润沧作为行业泰斗,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开展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引领加快中国矿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他要求团队以全球视野审视对待矿产资源问题,积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提倡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把智能化、自动化和生态矿业融入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

  锦绣中华需要绿色矿山。位于江苏南京市郊的栖霞山,自然景色优美,名胜古迹众多。早在1983年该风景区开发矿山时,国家就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一,不能够有废石场;第二,不能够有尾矿库;第三,废水必须要全部回用,3个条件必须全部满足。以于润沧为核心的设计研究团队经过多次规划设计,圆满完成了任务。科研单位在此基础上提高选矿回收率加强全尾矿利用,直至今日,栖霞山风景区仍在持续采矿,这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无废矿山。

  “一个矿业项目从开始规划、立项、设计、施工建设、生产,到最后闭坑的全过程,都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与环境治理、生态修复融入矿产资源开发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于润沧首提“生态矿业工程”概念,致力于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的问题。他呼吁出台矿业法规,强化矿山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法治保障。

  未来发展需要数字化矿山。于润沧专门给采矿同仁写信,富有前瞻性的指出,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实现远程遥控和自动化采矿,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既可以极大地改善矿山生产的安全状况,降低能耗,提高设备工时利用率,又可以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使企业在金属价格不景气的情况下,仍处于竞争优势地位。

  2017年,由于润沧发起,中国恩菲牵头成立了中国矿业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两化融合推动传统采矿业转型升级,引领中国智能矿山建设发展进入新阶段。

  “随叫随到,谁叫随到”

  在同事们的眼中,盛名之下的于润沧公而忘私、睿智谦和、朴实无华,与之相处令人有如沐春风之感。经年累月,点点滴滴,汇成一汪清泉,滋润心田、启迪思维。

  于润沧始终保持和发扬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尽管年事已高,他仍然要求自己每日坚持工作,始终处于学习、思考的状态,时刻关注行业内外的技术发展动态。作为园丁,他把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学术成果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一批又一批矿山工程设计人员,先后培养出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6名,在站博士后2名。海外归来的留学生们,总能收到他给的U盘,里面装着各种国际科技前沿资讯,令学生们肃然起敬的同时,更鞭策着他们刻苦钻研。

  “他是德高望重的长者,专业领域的旗帜,技术创新的掌舵人。但无论是公司领导、业界同仁,还是年轻后学,只要工作需要,他都随叫随到,谁叫随到,没有一点院士架子。”中国恩菲科技管理部部长朱瑞军表示,对于公司的事、矿业领域的事,于院士总是尽心尽力,而与“矿”无关的社会活动,则近乎皆免。

  2016年12月5日,86岁高龄的于润沧应邀进入山东招远黄金院士工作站,深入研究实践我国首座大型直接海下开采深井黄金矿山。该项目集无人值守、远程遥控、井下运输无人驾驶、按需通风等多项领先技术,建成后将是国家智能矿山示范工程。

  对于各种待遇,于润沧则不讲究,没有秘书、不配专车,还经常自费买专业书。他和老伴一直住在距离单位不远的一处85平方米的房子里,因为有着可随时上班的优势。于润沧笑说:“子女都劝我买个大点儿的房子,可买得偏远了不方便,买近的,咱又没钱。我就是个布衣院士。”(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周 雷)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姚怡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致敬,共和国最闪亮的星

  • 热点人物

    最美奋斗者

  • 热点人物

    德耀中华——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

  • 热点人物

    聚焦“绿色生态工匠” 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旦增欧珠:“我要帮助更多同胞脱贫”

    “我的梦想是让和我一样的残疾人、贫困户,都能过上好日子。”37岁的旦增欧珠,论身高是“小个子”,论事业却有大作为。在西藏定日县岗嘎镇,担任残疾人士民族手工业合作社理事长的他,已成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名带头人。

  • 在希望的田野上当CEO

    在农村,一个新行当悄然兴起——农业经理人。他们好比农场里的职业经理人,凭借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在专业合作社中从事农业生产组织、设备作业、技术支持、产品加工与销售等管理服务。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