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农民增收、畜牧发展、生态保护 他的研究以一“敌”三

2020-03-17 14:47:49

路战远在呼伦贝尔小麦试验田受访者供图

  人物档案

  路战远,1964年7月出生于内蒙古宁城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毕业。现任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并兼任内蒙古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农业部保护性耕作专家组专家、农业部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专家、中国棉花学会副理事长、《北方农业学报》主编、河北农业大学和内蒙古大学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土壤耕作与作物栽培等方面研究工作,在农牧交错区农田生态保育和保护性耕作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研究工作。

  “我的工作虽是复杂的研究,但总结起来倒也简单,就是如何让农牧民增收,让土地更肥沃,让农村牧区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好。”

  中等身材、头发略显花白,一张被骄阳炙烤后黝黑的面庞,是很多人对路战远最深刻的印象。这张被烈日“烤”出来的脸,透露了主人常年在田间奔走的经历。

  多年以来,作为一名长期扎根一线的农业科研人员,路战远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的研究与技术推广为切入点,开展了大量工作,并成为当地这一科研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

  2019年,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路战远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成为该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唯一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如何在为农牧业增产、增效,农牧民增收的同时延缓土地沙漠化的速度,为提高农牧生产收入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撑,这是我的梦想。”路战远说。

  他的地气,接到了国之根本

  2018年春,刚刚上任的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李秉荣参加完全国两会后没有返回自治区首府,而是马不停蹄赶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农村牧区进行调研。路战远作为特邀专家参加了调研,而调研组去的地方,正是紧邻首都的农牧交错地区。

  李秉荣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路战远是这方面的专家,这方面的决策工作很需要他的经验和技术。那也是记者第一次见到路战远,五十多岁的他已经有不少白发,消瘦的身形、朴实的穿着,让他在人群里毫不显眼。但是想找到他并不难,在牧区的草场上,农区的大田里,总蹲在田间和草丛里的那个人,一定是他。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路战远的学习和工作没有离开过农牧业和生态。内蒙古农业学校、内蒙古农牧业机械化研究所、内蒙古农牧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路战远待过许多单位,也让他从一个大学毕业生逐步成长为多个单位的领导。然而熟悉路战远的人都说,不管在哪个单位,有一样东西他始终没有放下,那就是他的科研工作。

  路战远说:“我的工作虽是复杂的研究,但总结起来倒也简单,就是如何让农牧民增收,让土地更肥沃,让农村牧区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好。”

  少年之志,成年之事。上世纪60年代,路战远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贫困的生活和贫瘠的土地成为他儿时最深刻的记忆,也深深影响了路战远确立职业生涯的目标和决心。从学业到工作,路战远与土地始终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由于很多时候都在田间地头和野外工作,大家都说我的工作接地气,而这个地气接到了农牧业和生态上,是国之根本,是民生大计,我很欣慰。”路战远说。

  他的研究,做到了农民心里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我国重要的肉粮生产基地,这两个“重要”,似乎决定了研究农牧交错地区保护性耕作和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路战远,在其职业生涯中是闲不下来的。

  内蒙古有耕地面积1.3亿亩,草原面积13.2亿亩,农田风蚀沙化,草原不同程度退化,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系统开展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刻不容缓。这就是路战远接到手的“考题”。

  说起自己的研究和实践领域,路战远总会滔滔不绝:“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关键因子与作用机理是什么?如何减少农田扬尘、扬沙?农田杂草发生与演替有无规律可循?怎样解决杂草危害这一制约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发展的瓶颈性技术难题……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些难题,而这些问题,是我们农牧民急盼解决的,对于内蒙古非常重要。”

  30多年来,路战远带领团队联合区内外相关单位部门单位及专家,实施项目30余项,将这些困扰农牧交错区的技术难题一一破解。

  “一个项目一般经过3年才有初步结果,验证试验和生产示范需要2至3年,进入推广阶段得是第5年或第6年,甚至需要更长时间。”路战远告诉记者,从事农业科研不仅周期长、耗费大、成果产出慢,而且非常辛苦。

  但是路战远不畏艰苦,跑遍了全区所有盟市和70多个旗县区,足迹遍布广大农村牧区的田间地头。

  “内蒙古幅员辽阔,东西跨度4000公里,南北相距1700多公里,东、中、西部的地貌、自然环境和农牧业生产方式有很大的差别,这就意味着我

  们的研究难度极大,”路战远告诉记者,“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正是因为这种差距,让我们的研究变得更有意义,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和普及价值变得更大。每到一个地方,我们都会受到当地农牧民的欢迎和大力支持,老乡们说,我们的研究做到了大伙的心坎儿上,这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保护性耕作抗旱防尘技术、杂草综合控制技术及体系、农牧交错区农田、草原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团队相关成果在内蒙古及生态条件相近的省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1亿多亩,创经济社会效益60多亿元,为沙尘危害严重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和农牧民收入增加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的成果,立在了时代潮头

  纵观路战远的科研历程,可谓有的放矢、建树颇丰,其成果应用后正极大程度地改变着内蒙古的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春季,抢播抢种,路战远带领团队成员奔赴全区各地,针对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农牧交错区旱作农田保护性耕作关键因子与作用机理研究,创新了蓄水保墒与抑制扬尘的关键技术与体系,成果应用后可增加农田播前土壤含水量9.3%到25%,减少扬尘35.9%到68%,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增加0.04%到0.06%。

  夏日炎炎,他又带领团队一头扎在庄稼地里,认真细致地对农田土壤状况和作物生长发育状况调查取样。他和团队成员每天要在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忍受着烈日的炙烤和蚊虫的叮咬。而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发生与演替规律的发现,创新了杂草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杂草防除率达90%以上,用药量减少30%左右,有效解决了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危害重、防除难和窄行距作物无法机械除草的技术难题。

  到了秋收季节,为了不影响农民的抢收,路战远和他的团队只能在晚上等农户收工后才入户了解情况,既要将农业生产排在第一位,还要保证团队自身的研究进展。他们研究突破了以保护生态为基础的农牧交错区少耕带作与抗旱播种保苗关键技术与模式,成果应用后可减少农田风蚀50%以上,节水20%到30%,增产8%以上,较好地解决了马铃薯等耕翻穴播作物土壤裸露、保护难和作物出苗成苗率低等重大技术问题。

  冬日内蒙古冰封大地,路战远仍然不能休息,一年来的观测、采样、实验,需要在实验室里重新反复进行,这是一项新技术研究最终成型的关键一环。

  路战远30余年的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外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相关研究的多项空白,为有效控制农田风蚀沙化、草原退化和增加农牧民收入提供了创新的技术路径和方法,也为内蒙古乃至我国北方成为保护性耕作主要实施区和建设我国北方生态屏障和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农业科研的最终目的是将成果转化生产力,为了把科研成果尽快推广应用。2011年,路战远和团队成员自筹经费近40万元,出版发行了蒙汉文对照版本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科普画册17万册,免费发放给广大农牧民,很好地促进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

  “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科技工作者,我们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力争在新时代为内蒙古乃至我国农牧交错区农牧业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作出新的贡献。”路战远初心未改,志在千里。(记者 张景阳)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姚怡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直击疫情一线的英雄身影

  • 热点人物

    致敬,共和国最闪亮的星

  • 热点人物

    最美奋斗者

  • 热点人物

    德耀中华——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有梦想就去追 不接受“被定义”——专访中国首位UFC冠军张伟...

    北京时间3月8日,经过五回合激烈战斗,中国首位UFC(终极格斗冠军赛)冠军张伟丽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UFC248站女子草量级卫冕战上,击败波兰选手乔安娜,成功卫冕金腰带。

  • 职业联赛 “云端”练兵

    行至251手,围棋名将连笑可能笑不出来了。名不见经传的三段棋手成家业,在最后关头抓住连笑的失误,下出官子妙手,以半目之优险胜。最终,成家业所代表的围甲“升班马”上海清一队以3∶1战胜上赛季围甲冠军杭州苏泊尔队,爆出冷门。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骨科专家“秒变”口罩专家

    因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民营企业纳通医疗集团小骨科事业群总经理李仁耀迎来了人生新变化——原本以骨科植入物为主要产品的企业临时引进了多条口罩生产线助力抗疫,也让曾经的骨科医生,后来的骨科器械专家,戏剧性地“转行”为口罩生产线负责人。

  • 赵安军:土坷垃里育出“金苗苗”

    3月2日,河北赤城县迎来一场“降温”雪。“雪咱不怕,一冬一春,越下雪咱庄户人越高兴哩!”在样田乡双山寨村,赵安军在自家养菌棚里一边忙活,一边笑着说:“雪能净化空气,这样咱的菌苗杂菌更少、感染率更低!”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