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要给人力量、信心和勇气
草地:您身上有什么特质是一直在的吗?
冯骥才:我没有什么变化,一直还是那样,就是现在岁数大了,出去调研变少了,仍然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特点。
草地:为什么对将要消逝和已经消逝的东西特别着迷?
冯骥才:我们在时代转换期的时候,有些东西不应该消逝,应该传承下来,一个民族要对自己好的东西有记忆。当一个社会物欲太强的时候,要提醒人们珍视我们祖先代代相传的一些美好传统,不要丢了它。
比如过年,包括年画、年文化的抢救。除夕放假就是我在两会上的提案,我认为除夕应该放假,中国人过年过的是大年三十,三十不放假怎么能把年准备得特别好。我们千万不能把“年”丢了,短信拜年我就很赞成,还有春运特别值得重视。要让老百姓的春运过程完美,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因为文化、因为传统,让几亿人迁徙。当然还讲过很多次春晚,上世纪80年代我们很多传统习俗淡化后,春晚是电视人对春节的贡献。我们还建立了年文化基地,出版了大量关于年俗的书籍,都是为了把中国人的春节留住,春节现在是团结四海华人的节日。
草地:现在什么事情会激发您的创作欲望?
冯骥才:现在我就正在创作中。我觉得真正激发创作的还是积累,大量生活的积累,在一定的时候会升华,让你感到生活的力量,以及生活本质的东西,发现生活的真谛,找到一些重要的东西需要告诉别人。
草地:写作是表达自己重要,还是传递给别人更重要?
冯骥才:没有内心的压力也写不出来,一定要把自己感受最强烈地表达出来。但是传递给别人也很重要,一定要考虑作品对别人的影响。一个作家对读者负责是最重要的事情,要传达真理,给人生活的力量、信心和勇气。另外我又是一个画家,还要给读者以美感,不论是风景、人物,还是事物,要有很高的审美品质。
草地:您的作品能走出国界,被其他国家读者认同,原因在哪里?
冯骥才:两个原因,一个是我们国家的、民族的文化特点,他们有兴趣;还有就是我们共同的东西,比如追求真善美的人性,会触动他们,有共鸣。
关于疫情:着急使不上劲的感觉
草地:关于疫情,您在思考什么?
冯骥才:目前我在创作中,所以一天只看3次关于外界的信息,每天早上醒来,我会先看看疫情的状况,包括大的走向、国外的情况,还有专家对于疫情的看法。目前我们还不知道病毒的特性到底是什么,将来以什么形式存在或者消失。还有我很关切医务人员,中国抗疫能够做得好,主要功臣就是医务人员。
这次疫情让我也很着急,它和汶川地震不一样,地震之后我们立刻开会,怕羌文化丢了,我向国家提出很多方案,包括建立北川博物馆等,并带着专家小组到了北川、汶川等地考察,在西北大学成立了专家工作基地。但是这次到不了前线,加上我年纪大了,他们也不让我出去,所以只能靠手机了解情况,有种着急使不上劲儿的感觉。
记者白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