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他们,用接续奋斗托举起“中国北斗”

北斗全球导航系统背后的科研工作者故事

2020-07-03 10:42:31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约30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至此,我国北斗工程完成了“三步走”战略,55颗导航卫星在天疆部署出一盘“大棋局”。

远望六号船在太平洋上精准测控,助力北斗三号“收官星”入轨。新华社发

  这些闪耀在苍穹的北斗卫星,每一颗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与奉献。几代北斗人经过近30年探索实践,见证了北斗系统从无到有,从有源定位到无源定位,从服务中国到服务亚太,再到全球组网的发展历程。

  选择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道路,需要志气和勇气,更需要执着和热忱。北斗人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精神,用匠心打造精品,创造出“中国北斗”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才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永葆北斗的风骨与灵魂

讲述人:北斗一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范本尧

范本尧 资料照片

  听闻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的消息,我既欣慰,又兴奋。从1994年立项开始,经过几代北斗人的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我们终于建成了世界一流、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如果说自力更生是北斗的风骨,那么自主创新则是北斗的灵魂。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先进性和独创性主要表现为:

  首次成功采用了由“3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24颗中圆地球轨道(MEO)卫星”组成的多轨混合星座,提高了我国周边地区的定位精度,明显优于美国GPS,同时大大提高了星座的鲁棒性(即系统的健壮性)和生存能力;

  在世界上首次成功采用了ROSS+RNSS导航双体制,不仅具备了系统的备份,同时又具有报文通信功能;

  成功采用了先进的Ka频段星间链路,部分卫星首次使用了激光星间链路,组成了高、中、低轨星座间以及地面站间的通信链路,不仅提高了定位精度,也解决了国外无法建站的难题;

  打破技术封锁,自主成功研制出导航卫星的关键部件,特别是核心部件星载高精度原子钟;

  经过刻苦攻关,北斗卫星部件已100%实现国产化,打破了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

  我国发展卫星导航的起点可追溯到1969年,当时美国已根据多普勒测速原理,研制了“子午仪”卫星导航系统,为船舶实现一定量级的定位精度。我国也适时开展了卫星导航工程研制,命名为“灯塔一号”,至20世纪70年代末已完成技术攻关和初样阶段的整星各项地面试验。考虑到当时国外已开始了更先进的GPS导航系统研发,中央决定终止“灯塔一号”正样研制工作。项目研制虽然停止了,但通过“灯塔一号”,我们不仅积累了经验,还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科研人员,为后来北斗卫星导航工程的研制打下了基础。

  1983年,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奠基人陈芳允院士首次提出“双星定位”原理。1990年前后,在他的主持下,我国利用在轨的两颗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成功地进行了原理验证。后来,在航天五院童铠院士的组织下,又完成了卫星导航全系统的地面模拟实验,验证了工程大系统的可行性。1990年前后,我组织开展了双自旋导航卫星平台的技术攻关。1994年2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正式立项。1995年,时任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总设计师的我,为尽早满足用户导航定位的迫切需求,提出了导航卫星改用大容量的东方红三号三轴稳定卫星平台的建议,这样既能提高一倍使用率,延长三分之一寿命,还可缩短研制周期。由于第一颗东方红卫星定点失败,部分同志对此有顾虑。我详细分析了定点失败的原因,指出不是卫星方案和分系统的问题,而是局部质量问题,只要把好质量关,肯定能成功。最终,改用东三平台的建议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2000年10月和12月,我国连续成功发射两颗北斗卫星,标志着我国第一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立,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20多年来,从方案到途径、路线再到功能,北斗始终保持着中国特色,而“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也始终在一代又一代北斗人身上得以彰显。

  目前,北斗四代正在论证中。如何进一步提高导航定位精度?如何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创新融合,形成统一的国家时空基准系统?北斗作为其中的核心力量,任重道远。

朝着北斗出发,前行永无止境

讲述人:北斗二号卫星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 杨慧

杨慧 资料照片

  参与北斗一代工作,是在北斗一号正式立项之后。北斗一号是我成长的摇篮,我对它充满了感恩之心。

  2003年下半年,北斗要再立项,北斗一号总指挥李祖洪副院长和总设计师范本尧院士奉命组建队伍,我前往北斗二号报到。项目论证了约一年时间,2004年8月31号正式立项,我们马上着手设计工作。北斗二号虽已完成可行性技术论证,但还面临很多挑战。例如,作为时间维持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原子钟的活动受温度影响极大,为了让它稳定工作,技术要求是0.2℃的波动。然而在太空中,没太阳的时候是-273℃,太阳一照则达到150—160℃。在这样的温差环境下,要求原子钟每24小时只能变化0.2℃,难度较大。

  面对一个又一个问题,我们不断提出想法,再验证,再推翻,一点点向前推进。那段时间用“激情燃烧”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到了晚上,办公室的灯光总是特别亮。

  我们就这样不停地连轴转,直到2007年4月,我们顺利把试验星“打”到了天上。

  北斗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高度的专业协作。卫星一入轨,就要展开20多米的太阳翼,这需要一系列操作。很多卫星在200公里的高度就与火箭分离了,我们要用自己的推进系统让它一步步“爬”到35780公里的高度上去。即便卫星完全入轨交付使用,也不代表大功告成。卫星在轨的寿命是十来年,在此过程中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包括如何避免它在太空中经历“狂风骤雨”(太阳风、电磁辐射、高能粒子辐射等)而“伤风感冒”。我们要一直呵护它,直至它寿命终结,再把它安全送入“坟墓轨道”,以免影响后来的卫星在同样的轨道上工作。

  十几年来,我们一直默默地奋斗。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所有管在轨的同事24小时待命,因为遇到问题时响应要快,我们的处置标准是接到电话10分钟内必须发出指令单和要求。

  记得去年北斗二号“打”最后一颗收官卫星,凌晨3点左右,我们下山去食堂吃夜宵。食堂为我们准备了庆功的啤酒。借着那瓶啤酒,我让自己嚎啕大哭了一次,本以为会如释重负,但在那一刻,心情却很复杂。

  我们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北斗的“三生三世”》。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从无到有,从区域服务到全球服务,我们的灵魂、追求、目标、初心没变,却一次次脱胎换骨。建设北斗一号,是为了从无到有“求生存”,在我们的领空范围内有安全保障。建设北斗二号,是为“再生再世”服务。我们追求的是有效服务,即服务精度,以中国为中心覆盖1/3个地球。到了北斗三号,就是“三生三世”,北斗再一次脱胎换骨,系统精度更高,并且覆盖全球。

  最近,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导航卫星实现全球组网,好几代人的夙愿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实现了。然而,人们对于时间和位置的精度要求永无止境,这就要求北斗系统继续往前走。我们也将一直前行,朝着北斗,永无止境。

1 2 共2页

编辑:姚怡梦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用精彩影视作品塑造时代英雄

    那个在银幕上一字一顿说出“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的江姐走了。6月27日,在电影《烈火中永生》中扮演江姐的演员于蓝去世。很多观众叹问: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为什么对江姐念念不忘?

  • 刘国梁:再造大满贯

    从21年前夺得大满贯,到以教练身份培养出张继科、马龙等大满贯选手,再到如今为世界乒坛创造新的大满贯赛事,新角色、新使命赋予了刘国梁新的挑战。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牛舍中的创业梦想

    清晨5点,天光微明,邢小东驾驶着撒料车进入牛舍,为100多头牛带来特制的“营养早餐”。做了8年建筑设计师的邢小东,自从去年返乡创业建立养殖场后,已经习惯了朝夕与牛相处的生活。

  • 她在小那么村做成了“小那么茶”

    前不久,浙江农林大学16级本科生许巧盼凭着一份专业的创业实践报告毕业了。她没有写毕业论文,一手创建的公司成为她大学四年来学习成效的证明,通过了学校答辩委员会的评审。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