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这天“天窗”点的时间是午夜23点10分至凌晨1点10分,期间室外温度正在降至一天中的最低点
“天窗任务书”在深夜下达
◇时间:1月20日
◇地点:兰州电务段陈官营信号工区
◇气温:零下10摄氏度
陈官营站,一个建于1953年的三等小站,虽然默默无闻,但因为距离西部路网中心的兰州市仅18公里,而在中国的铁路版图中具有特殊地位——火车进出兰州的“西大门”。
1月20日晚间20点50分。兰州电务段陈官营信号工区工长张俊华开始组织工区职工进行指纹录入,指纹机红光依次亮起,预示着坚守岗位一整天的职工们已提前进入“战备状态”。
21点整,张俊华组织工区召开全员班前会,下达“天窗任务书”、详尽布置点内任务、宣读劳动作业安全卡控措施。历时80分钟的小会在他的主持下内容紧凑,环环紧扣。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设备维修对列车通行的影响,工区“天窗”时间基本都被安排在午夜。为了保证施工和维修人员的人身安全及列车的运行安全,通过调整列车运行图,为施工和维修作业预留时间,在此时间段内,没有列车通过,这个时间段就叫“天窗”。
这天“天窗”点的时间是午夜23点10分至凌晨1点10分,期间室外温度正在降至一天中的最低点,大家不得不接受“三九天”深夜室外作业的考验。但对工区来说,这又是一件“幸福”的事,因为在春运开启前,接连几天的成宿作业之后,他们终于可以在今晚睡个早觉了。
23点10分,“天窗”任务正式下达。职工们相继开盖道岔转辙机设备,在安全帽头灯光源的指引下更换机内小小挤切削元件,逐台推进,一米不漏。车间干部杨惠忠借助手电筒打开轨道电路箱盒,逐个检查设备检修质量及检修记录情况。
陈官营站区气温降到了零下10摄氏度。此刻,年过半百的老职工于云正蹲在一台刚刚检修过的转辙机旁,摘下手套一笔一画地签下他的名字。记录本上显示,这台设备上一次的检修日期,仅仅在三天前。
由于是下行“天窗”,因此上行方向还是不断会有列车通过。伴随着呼啸将至的列车,记者现场记录下这样一段对话——“室外防护员孟凡慧,列车K591次陈官营站正线通过,现已三接近,请立即下道避车!”“室外防护员孟凡慧明白,列车K591次三接近,现已下道避车。”
防护员在“天窗”维修中功不可没,他是联系室内外作业的“通讯频道”,是长在作业人员身上的“第二双眼”。
下行线西端的杨军师傅对于道岔杆件严丝合缝的调整,确保了列车在高速过岔时的安全平稳,一旦与标准偏差稍大,就有可能造成道岔卡口、列车脱轨等危险。如此考验技术性与责任心的任务,在微光下他依然干得毫厘不差。
不远处的青年职工司永鹏也绝不放过一颗螺丝,他说:“可别小看这螺丝紧固和丝扣滴油,平常如不多加注意,关键时刻就是事故隐患。”
“天窗”点接近尾声,杨军同样不忘信号机箱盒内的配线检查,经过他的巧手,冗长的线脖已被他修剪得整齐美观。轨面绝缘测试也是“天窗”必修项目,这需要作业人员在钢轨连接板两侧用锤子狠狠地砸出锈蚀的豁口作为测试点,以使数值更加准确。
并肩走在道心的两位女同志格外引人注目,她们手持电筒巡检,在两个小时的“天窗”点内,已经细致完成了陈官营站场东西两头往返近6公里的轨缝隐患检查。
对她们来说,无法正常顾家的午夜工作实属不易。女工刘兰青抬起头来,欲言又止。身旁的姐妹井培芳替她开了腔:“其实她现在挺难的,儿子今年准备参加高考,丈夫又是铁路警察,常年奔走在外。”听了姐妹的话,刘兰青说:“只要我们的工作能确保旅客安全回家,心里也就觉得值了。”
0点50分,工区圆满完成陈官营站下行“天窗”任务。此刻,东西往返的列车在轨道上双向驶过,车厢里的旅客已进入梦乡……(通讯员 杜守烨 邓哲 中工网记者 康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