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卿德文:走南闯北“跑工地”(图)
//www.workercn.cn2014-01-29来源: 中工网——《湖南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卿德文(左一)在高架桥上指导工人施工(通讯员 郭国权/摄)

  听说要采访工地上的那些事儿,卿德文说在办公室里讲不清楚,得去现场边看边说。车子一路颠簸把我们带到位于双峰县甘棠镇的几座在建高架桥下,他问我们:“要不要到桥墩上去看看?”

  眼前这些整齐排列的高架桥每座都有30多米高,人站在徐徐上升的吊篮里,失重感明显,我们双腿发软。卿德文笑着说,他当年在山西修高速公路时,那里的桥墩最高的有70多米,爬楼梯上去要半个多小时,人根本不敢往下看。这里算不得什么!

  卿德文这个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邵阳汉子的确满身都是故事。

  11年做过9个大项目

  2002年,卿德文从长春工程学院道路与桥梁专业毕业后进入中铁二十五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一干就是十多年。这些年里,他走南闯北,足迹遍布山东、山西、福建、云南、湖南等10多个省份,一共做过9个大项目。年龄不老经历“老”,卿德文笑说,他是在“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土地”。

  “一个个项目做下来,主要是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沉淀。”卿德文介绍,2002年,他在山西修过高速公路;2005—2006年,他在青岛修了海湾栈桥;他还参与过海南东环和武广高铁(韶关段)等项目的建设。

  这些经历里,修建青岛海湾栈桥在卿德文脑海中印象最深刻。那时,项目工地离海近,常常潮起潮落,他们只有等退潮时才能动工。“人晒得黑黑的,海风吹过来,鱼腥味让人受不了。”

  从最初的技术员到现在做施工管理,卿德文坦言,高铁建设不容易,很多技术规范标准是暂行的,处于摸索阶段,需要在时间上和精力上做出很大付出。

  做施工技术和管理,项目上的工人和技术是不断变化的,这么多年来,卿德文一直坚持不断学习新知识,保持技术和理念上的更新。

  “在工作过程中,大学学的那些应用软件是远远不够的。”卿德文说,有段时间,为了学好PS,编辑好FLASH,他经常加班加点。

  与所有野外土木专业工作人员一样,节假日和休息日对卿德文来说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背井离乡很少回家,说得不好听点,除非家里有生老病死的情况才能回去”。

  2012年1月,卿德文来到娄邵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修建桥梁和隧道。他用难啃的“硬骨头”来形容这份湖南老家的工作。

  “娄邵铁路经过地区地形复杂,溶洞多,采空区多,施工压力大。”卿德文说,除了这些,施工环保标准以及与周边群众的人际关系等因素都增加了施工难度。

  卿德文告诉我们,前段日子,他的项目上有一个桥梁要跨越高速公路,因此需要办理施工许可证和高速公路产权的一些证件。从一个非常陌生的环境到摸清门道,以及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他光从双峰到长沙来回就跑了七八次。“这还不包括各种标书和资料的整理与制作。”

  “干好手上的活才能创效益”

  卿德文不喜欢呆在办公室,而是喜欢天天往工地上跑,他的这一特点,在整个项目工地上人人都知道。

  当天去工地的路上,他的司机就向我们“诉苦”:“卿总经常大清早去工地,我也得跟着去工地。他喜欢沿着娄邵铁路工地走来走去查看生产情况。”

  长距离走路查看工地情况时,卿德文会让司机把车停在他巡查完后要经过的出口等候。“信息来源于现场,我们搞工程的不能只在车上走马观花。”卿德文说。

  在卿德文看来,安全和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必须时时管,处处抓。平时多下工地,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深入到一线工作,对我来讲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卿德文说。

  卿德文质朴却又严肃地认为,“搞工程的人主要就是把接来的活干好,手上的活干好了才能保住市场份额,才能为企业创造效益,最终保障职工生产生活”。

  现在,卿德文已是公司的管理人员,他说他的职责就是“创造效益,培养员工”。

  “与我们的前辈相比,现在年轻人的学习气氛没以前那么浓厚了。”卿德文言语之中隐隐担忧,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会变得越来越娇贵,“不能吃苦,在桥梁道路建设这行是难以干出成就的”。(记者 吴凯风 潘锦)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