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杨志强,河南省地矿局地勘二院副总工程师,2013年荣获全省首届“最美地质人”称号。
在25年的职业生涯中,杨志强从一名普通的地质技术人员、组长、技术负责人到院副总工程师,一步一个脚印。他饱尝过大漠戈壁的风沙,冒着死亡的危险在野外工作,数度坎坷数度辉煌,对地质事业的热爱始终如一。
1989年,杨志强从西安地质学院毕业,分配到原省地矿厅第二地质调查队,从事地质勘查工作,开始了他的地质人生。
和他一起工作过的同事都知道,杨志强的野外地质记录工作很有特点。“他的记录工整、干净,内容丰富、文图齐全。”同事王志宏告诉记者,他曾一度怀疑过杨志强的记录是在室内伪造的,并不是在野外采集的。后来,在和杨志强一起工作后,他才知道自己的怀疑是错误的。
杨志强有个外号,人称“杨大胆”。2000年,他担任项目负责人带领队员挺进大西北,从东天山到大西北,从阿勒泰到伊犁边防,纵横2000余公里,把汗水洒在了天山南北、戈壁荒滩……
2006年,杨志强负责该院在新疆的十几个矿权的检查、预查工作,其中包括新疆东戈壁钼矿区。新疆东戈壁钼矿区的自然环境异常恶劣,位于死亡之海——库木塔格大沙漠边缘,是令人望而生畏之地。由于气候恶劣,矿区为荒漠戈壁无人区。2007年他是该院第一个进入无人区驻扎的人,而他面临的是严酷的生死考验:后勤保障无经验、对矿区环境陌生、气候恶劣、高温酷暑、大风沙尘等,但他没有退缩。“当时住的是帐篷,大风天帐篷被刮得摇摇欲坠,大风过后,帐篷内床上、被子上、办公桌上是一层厚厚的黄沙,更不要谈什么生火做饭,只有啃面包、方便面充饥。”杨志强描述说,他在东戈壁钼矿区一住就是两个多月,曾4次中暑晕倒。每次同事们劝他休息一下,他总是说:“我是负责人,我不下矿区,我不到危险的地方去又怎么能要求别人?”
2008年是东戈壁项目组工作最为繁重、艰苦的一年。这一年,杨志强20余次翻越死亡之海,几次都险些迷失葬身于茫茫大漠中。可他从来没有害怕过、犹豫过,以无畏无惧的胆识和气魄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完成了近10个矿区的检查、预查工作,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杨大胆。
在东戈壁矿区近5年的勘查过程中,杨志强始终吃住在矿区,和一般施工人员一样坚守在一线,父亲病重时,他都没能回家照顾。等野外工作结束后,他仅见了父亲最后一面,父亲便去世了。安葬了父亲,他没有停留,而是忍着悲痛返回矿区继续工作。
正是有杨志强这样的地质人,用高超的技术、忘我的奉献精神,在新疆东戈壁发现了潜在经济价值超千亿元的特大型钼矿,填补了新疆地区没有特大型钼矿的空白,也为该院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2年,省地矿局在澳大利亚的矿产勘查项目久攻不克、前景不明,杨志强再次被派去那里主持矿区勘查。他一句怨言都没有,就踏上异国的荒凉沙漠,在近50摄氏度的高温下工作着。(记者 陈微娴 图/通讯员 马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