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普光气田成功开发的基础上,大湾气田再度实现新的跨越,其中曾大乾功不可没。
极目气田踏梦行
中工网通讯员 于银花
中国石化科技创新功勋奖获得者、中原油田分公司首席专家曾大乾说,在他的人生中,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一个是1994年博士毕业,回到了中原油田;另外一个就是2005年,领命奔赴普光,全面负责普光气田开发技术工作。
在与国际石油巨头——壳牌公司进行技术交流时,壳牌公司的专家一个劲儿地摇头:“你们自主开发这样的气田简直是异想天开!”
与此同时,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的石油公司纷纷抛出了橄榄枝——合作开发,他们拿一半收益。
“找到这样的大气田不容易,我们一定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开发。”技术封锁反而激发了曾大乾及其团队人员的斗志,“那时就憋了一股劲,想着一定要干成。”
曾大乾把项目部仅有的30个人兵分三路,同时开展工作。一路奔赴昆明,到勘探南方分公司收集资料;一路踏勘现场;一路与中石化研究院、西南石油大学、长江大学等高校院所的专家一起开展技术攻关。
那段时间,作为项目长,曾大乾的作息表上没有了8小时内外……半年后,评审验收庆功会上,端起酒杯,还未沾酒,曾大乾便“醉”了,“因为心里满溢着希望。”他说。
普光地区地处大巴山区,大山连绵起伏,土地资源极为匮乏。与此同时,普光气田超深、高含硫化氢,开发井和安全控制投资巨大。在这里打一口井要两亿元,是常规气藏开发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曾大乾认为,要获得开发高效益,只有走“少打井、打高产井”的路子。
为了实现高产高效目标,在科研工作上,曾大乾的“较真儿”出了名。
“工程技术人员只要肯钻‘牛角尖儿’,敢于向新技术挑战,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也没有登不上的顶。” 曾大乾说。
汩汩气流在管线中涌流的那一刻,曾大乾的心激动得颤抖,“看着气流顺着管线进站,是石油人最快乐的事。”他说。
科研之路,总是布满荆棘。还没来得及品尝普光主体成功开发的喜悦,更大的挑战来了。
普光气田周边的大湾气田面临开发。大湾气田的气层更薄,有效控制优质储量,充分动用气层的难度更大。
当时,不少技术人员都不同意开发,理由是:“世界上从没有这种先例,哪行呢?”
“别人没干过的,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干?”
一次次的交流,一次次的碰撞,在曾大乾的坚持下,合作科研院所勉强同意先试一口井。
一周后,气藏工程数据模拟图做出来了,一对比,效果果然远远优于最初方案。
“当时想都不敢想,最终还真干成了。”相关科研人员感慨不已。
因为方案的变更,大湾气田的开发井数从25口优化为13口,节资投资约26亿元。
由此,在普光气田成功开发的基础上,大湾气田再度实现新的跨越,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利用水平井整体开发的大气田。
多年前获得博士学位后,曾大乾本可以留在中石油北京勘探开发研究院工作,可他却来到了中原油田。由此,成为中原油田引进的第一位博士。
过于操劳,他的头发已白了不少,但追梦人永远觉得自己还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