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3月13日,当马来西亚失联飞机进入第6天,我国媒体刊发消息:中国动用10颗卫星,在南中国海发现了3处可疑物!
虽然,最后证实可疑物与MH370航班无关,但高分辨卫星在万里海洋发现230余平方米大小物体的神奇,却在千家万户传播开来。
看着自己当年参与发射的卫星正在全球“巡”找MH370,总参某地面卫星站主任张宁感由心生:大漠“牧星”20年,终慰书生从戎志!
1996年10月20日,对张宁来说,却是无法忘却的一天:用于寻找MH370的高分辨卫星“前身”——资源一号卫星就在这天发射升空,他是喀什测控站现场指挥员。
当张宁和大家练到“闭着眼睛都能准确完成操作”后,当日上午,张宁沉稳地走上指挥台。伴随着墙头上秒针的转动,卫星准时飞入太空,90分钟后飞入喀什上空,各号位人员按照“彩排”,在张宁调度指挥下,首圈即捕获卫星,成功实现天地连接。
旋即,北京的指挥大厅内响起了张宁洪亮的声音:“‘天山’跟踪正常……”
时年,张宁23岁,创造了喀什测控站有史以来最年轻担当现场指挥员的历史。随后几年,张宁先后完成了海洋一号、探测一号、实践五号等23次卫星测控任务,次次100%成功。
当时光定格在2003年10月,我国迎来了首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的发射。神舟遨太空,全靠地面牵。谁能将飞船测控“第一棒”接下去?
“交给张宁。”领导决定。
受领任务后,张宁带领官兵紧紧围绕跟踪捕获、指令发送、数据传输等关键环节,深入分析研究对策,“挖”出跟踪仰角高、预判条件少、过境速度快等10个隐患,有针对性地组织了20余次应急演练,努力把风险降到零。
10月15日,任务圆满完成。
2008年,从新疆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的李正广,到卫星站报到时,是典型的“北斗”门外汉。不仅如此,卫星站组建时,因全国尚未开设卫星导航专业,除了4名站领导,所有技术干部都是“李正广式”的人才:心怀满腔报国志,专业知识几乎为零。
针对李正广的知识结构,张宁边压担子边教方法,几年下来,李正广慢慢从外行变成内行。在卫星站,几乎每名技术干部,走的都是“李正广式”的成才之路。
张宁带领官兵编写了7大类21项培训教材,选送50余人次到院所学习培训,使得数十名“80后”、“90后”技术干部成为新一代“北斗人”,在亚丁湾护航和新疆军区边防指控平台建设等重大军事活动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20年前,张宁本来能留在北京。
1994年7月,张宁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时,国家还包分配工作。他却选择了投笔从戎,得知总装某部到学校招人,毅然递交了到边疆工作的申请:“国家培养了我这么多年,现在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
为此,张宁做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奉献。
2006年,接到母亲病危的电话,正值“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张宁强忍不安,一边一遍遍为母亲祈祷,一边坚守在岗位上,任务一结束,就坐飞机往家赶。
“娘,我回来……”推开家门,张宁没有看到自己的白发亲娘,而是看到墙上挂着母亲的遗像。张宁一下子瘫坐在地,心里一阵阵绞痛,忍不住放声大哭。
几天后,张宁又回到了喀什。
在任某站站长期间,连续4年军事侦察信息质量同系统排名第一,圆满完成“砺剑-2005”等10余次重大军事活动战略信息保障任务,所带单位连续4年被上级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
当别人一次次追问他,为何在边疆大漠能一待就是20年时,张宁总是浅浅一笑:家,是心的归宿。边疆,是戍边军人的家!(中工网记者 陈俊宇 中工网通讯员 吴旭 李强 张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