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40岁时,张磊才开始从事火化师这个职业。在12年的工作中,他不断积累经验,坚持“干一行、爱一行”:钻研业务,设计改造烟筒内胆材料,节省维修成本;信守“以家属满意为原则,逝者至上”的理念,想办法满足逝者家属的要求;在用心工作、刻苦钻研技术的同时,也注重技术的传承,手把手地培养了一批批新人。
不怕苦
炉前高温50℃衣服湿透
早上5点20分,张磊像往常一样准时起床,不到6点,就走出家门,赶往上班地点八宝山殡仪馆。“我们上班的时间很早,每天7点多就会开始工作。”张磊介绍。7点20分,目送、通风、点火、监测……在一个简短的班前会后,火化师们的工作正式开始。
“我可是八宝山殡仪馆的老员工啦,1988年就来到这工作了。”今年52岁的张磊,现在已经是八宝山殡仪馆火化室的主任,但刚来到八宝山殡仪馆工作时,他并没有从事过火化师这个职业。“其实,我是40岁那年才干起火化师的。”张磊告诉记者。
“在当火化师前,我干过很多岗位:汽车维修、开运尸车,当殡仪服务中心引导员。”40岁那年,因为殡仪馆火化室缺人,他服从组织安排,干起了火化师。而这次“从头干起”并没有让张磊有任何不适应的感觉,“因为在做运尸司机和引导员时,都接触到遗体,干火化师也没有什么太特别的地方,也就不存在什么不适应的感觉。”张磊说。
“热,真的很热。”聊起刚到火化师这个岗位时的感受,张磊说,“火化师工作的环境,让我感触很深。这么说吧,炉前的温度会达到50多度。操作时还要戴上防护镜、手套,各种各样的装备,所以感觉很热。你看,这些刚忙完活的火化师的工作服都湿透啦。我刚工作那时,也是这样。”
爱琢磨
能借助改锥听机器故障
“干一行,爱一行,我就是个爱琢磨技术的人。”张磊说,“改进、提高技术对我们的实际工作也带来很多帮助。现在,我能够通过把改锥戳在电机上听声音,分辨设备是否有问题。因为正常的电机是匀速的,有故障时声音会发生改变。”
工作中,张磊发现近些年来,体态肥胖的逝者越来越多。“在抬棺木的时候,能感觉重量。再有在火化炉中,肥胖的遗体很难烧着。火苗太大的话,容易产生很多的烟尘。”张磊说。发现难题后,2012年张磊经过思考决定加宽炉膛直径:从原来的70厘米加宽至80厘米。
对于火化来说,炉内的供风系统很重要。“要燃烧充分,要节能、环保。”在工作中,张磊对于供风系统的改造也有所贡献。“风管的位置和数量都有改变,原来有3道风管,改进后变为4道。还增加了炉顶供风。”张磊介绍。
“还有就是,工作过程中,我发现火化炉的烟筒经常堵塞。”张磊介绍道,“在检修时,我发现杂质来源是烟筒内胆使用的保温材料。材料是用纤维毡制成的,在长时间高温后,会脱落。必须改进材料,要是烟筒堵死,不仅维修成本高,还会影响正常工作。”
找到原因后张磊陷入思考。经过和同事们的反复商量,最终他们将火化炉原有的烟筒,全部改装为耐火水泥材料做的柱形烟筒,大大节省了维修成本。
重细节
贴条形码保遗物不错位
“干我们这行要一切以家属满意为原则,逝者至上。”在12年的火化工作中,张磊一直信守着这个原则。
工作中,张磊和同事们发现很多家属对火化后的遗留物很在意。“取骨灰时,有的家属可能因为多种原因,没及时拿回遗留物。但过后,他们可能又会回来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磊和同事们想出办法,通过在遗留物上贴条形码等方法,保障遗留物不会错位。
“火化师的工作并不只是点着火就算完事儿。其技术含量很高。”见记者有些疑惑,张磊接着解释道说,“现在,遗体从进入殡仪馆到取骨灰,整个过程都用条形码。通过条形码检索系统,不仅可以检索到逝者的姓名等基本信息,还可以了解到‘死因’,进而指导每位火化师针对不同遗体的特点进行操作。”
重传承
带班干活手把手教徒弟
八宝山殡仪馆火化室共有职工28人,“包括3名干部、19名火化师,5名发灰室工作人员,1名遗物焚烧处的工作人员。”张磊介绍,“现在年轻人很多,有17个80后,去年还增加两个90后。”
作为火化室的主任、一名有着十多年经验的火化师,张磊在自己用心工作、刻苦钻研技术的同时,非常注重技术的传承。“在火化室,‘师傅’承担着很重要的角色,在带新人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张磊说。“每来一个徒弟,我们都会仔细琢磨哪个师傅来带更合适。”张磊说。
“跟班干活”“手把手教”是火化室师傅带徒弟的基本要求。“我们还会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做法。不管是哪方面的业务知识,只要有需要,师傅们都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张磊说。
提及对年轻人的希望,张磊表示:“希望他们工作上要脚踏实地、踏踏实实,要熟悉各项工作内容,对每台设备的情况心里门儿清。”(记者 盛丽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