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杨承给孩子们辅导功课。资料照片
“我坚守在这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是帮助黄河滩区孩子实现他们的梦想。”
从甘肃省天水市的城里人到黄河滩区村民的“自家人”,从特岗教师到小学校长,几年间,杨承岗位发生了变化,而他教书育人的梦想从未改变。
越是艰苦就越能锻炼人
2009年9月,22岁的杨承从郑州师范学院毕业后报考农村特岗教师,被分配到濮阳县徐镇镇六市小学。报到那天,50多岁的老校长骑着摩托车来接他。从镇里到学校,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颠簸了10余里,再翻过黄河大堤,在一个小村旁,他看到了破旧的学校大门。
六市小学有150多名学生,5个教学班,算上杨承一共5位教师,教师都是包班教学。教师们共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办公桌”是用6张学生课桌拼成的。
“这就是我梦想的校园吗?我就要在这里工作吗?”这名在城里长大的男孩失望至极。
老校长告诉他:“别看咱学校小,在这里念书的孩子都是附近4个村子的,咱可是带着上千户人家的期望在教书呢!”杨承当然能听懂这话的意思。
越是艰苦就越能锻炼人。杨承的宿舍就安排在办公室,“办公桌”兼做他的床。一个布帘把狭小的空间一分为二,晚上是他的宿舍,白天是全校老师的办公室。为了解决一日三餐,他开始学做饭。学生放学后,他就在教室走廊尽头架炉生火。学校离集市有9里多路,周末才能去买菜。比吃饭更难受的是寂寞,每当放学铃声响起,他都有些害怕。校园里空空荡荡,冷冷清清。
虽有心理准备,但滩区孩子基础之差,还是令杨承惊愕:他们竟然不知道音乐的“乐”到底是读le还是yue。这让他很难受,也更加坚定了留在这里的决心。
没电脑,没电视,为了让孩子学习音乐、感受快乐,杨承用自己的手机下载歌曲,给孩子们上音乐课。他协调村里,在教室后边的小树林旁平整了一小块场地供学生上体育课与课间操。这些从未接触过的新鲜事儿让孩子们欢天喜地。
把教书这个“良心活”干好
随着黄河滩区整体规划搬迁,杨承调到距六市小学约1公里的前范寨小学任校长兼教师。刚到这里,让他奇怪的是周围并不富裕的家长却肯花大钱把孩子送到县里上学。每天放学后他骑自行车在附近村挨家挨户家访。弄清原因后,他软硬兼施,从教师抓起,提高教学质量;把自己不多的工资拿出来搞建设,给学校安装教学一体机,翻新操场,绿化校园。
在全校共同努力下,前范寨小学的人数由原来的91人增加到300多人,学校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教师数次获得市县级表彰,学校也先后获得“十佳文明学校”等荣誉。
有一次,杨承外出返回遇到大雨,当客车快到前范寨时,他远远地看见大大小小的孩子们打着伞站在蜿蜒的黄河大堤上张望着。他一下车,孩子们立刻跑了过来:“老师,我们以为你不回来了,我们等了你好长时间了!”一时间,杨承脸上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我不会走的,我怎么舍得丢下你们呢!”
这里的乡亲们时常把米、面、花生等悄悄放在杨承的窗台上。学生张晓宁的爷爷对他说:“你要是觉得住不好,俺村每家拿出几块砖给你建一间新屋子吧。”
5年过去了,这些感动与信任让他更爱这里。
在他的感召下,去年有5名90后大学生选择了和杨承一起坚守,他们让孩子们有了真正的美术、音乐、体育课,还开设了沙画等特色课。
杨承用自己的梦想点燃了无数滩区孩子们的梦想。他常说,我要把教书这个“良心活”干好,用心去站好三尺讲台。(记者 刘先琴 通讯员 董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