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孩子们是懂我的,吃再多苦也是值得的”
工人技师谢海深:二十年“执着”助学路
谢海深希望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去帮孩子们改变命运
“叔叔,我今天领到了新书,还收到了新书包,走进高中,开始新的生活。晚上,预习时,闻着新书的墨香,真开心……”6月12日,大庆油田采油九厂的谢海深读着信,脸上洋溢着微笑。
谢海深是作业大队大修队的作业工,高级技师。每年按时为贫困学生邮寄学费已经成为谢海深的习惯,而这个习惯一坚持就是20年。谢海深有一个盒子,这是他的宝贝,里面装着58封来自全国贫困地区学生写给他的信,这些孩子与他从未见过面,却因为谢海深改变了人生轨迹。谢海深从未想过去见见这些孩子,却总是觉得自己对他们有一份责任,“自己少吃点儿,少喝点儿,对我来说没什么,把钱攒起来,给娃娃们。”
1994年,谢海深在电视上看到,很多边远山区的孩子,因家贫而辍学。电视里的孩子含泪说出的“我想上学、想读书……”的画面在他眼前挥之不去。
于是,他通过电视上的联系方式,向“中国少年发展基金会”提出申请援助失学儿童的请求。“每月向希望工程寄去100元到300元,有时候,手头不宽裕,但从没间断过。”谢海深从最初的几百元上升到目前的3万多元,已有22名贫苦孩子得到过他的援助。
谢海深在农村长大,父亲参加石油大会战后,举家搬迁到大庆。“父亲一人挣钱工资收入又低,勉强解决我们温饱。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我们兄妹都是中学毕业后就早早地参加了工作。”童年的生活境遇,让他深知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意义。
采油九厂位于大庆油田西部,地下是油田过渡带,属于“低渗透、低丰度、低产量”的三低油田,开采难度非常大。在这百里油区,分散着九厂几十个采油站队。
谢海深从一位普通石油职工,到采油九厂井下作业的第一名高级技师,靠的是执着。
“老谢有个习惯,无论是不是自己巡井,下井时都去看一遍井的阀门儿。”队长孙庆联说。说起这个习惯,谢海深说,“看书时总说井喷的危险性,很多事故都因为各种不小心。我只是比大家小心一些,可能就避免了大事故。”
作为优秀技工,谢海深的工资月薪5000余元,虽然不低,但妻子没有工作,儿子在上高中,全家的经济来源只靠他一人收入。
电视里报道的一个叫牛小晶的贫困山区女孩再次引起了谢海深的注意,由于孩子的父亲常年有病需要治疗,爷爷奶奶年迈,母亲只能靠微薄的种地收入养活一家五口,破旧得几乎倒塌的房屋,简陋而又少得可怜的几样家具,无奈的母亲只能让仅有9岁的孩子辍学以减少家庭开支。当记者采访孩子的时候,懂事的小晶说不上学了,家里没有钱。但却摸着心爱的书包和书,眼泪不停地往下流。
谢海深看着电视,心里很难过。当时儿子谢朝阳面临考学,补课多,家里负担重。捐不捐钱?捐多少钱?
面对矛盾的心理,谢海深问儿子,“给这个小女孩捐钱,你花的钱就要少一些。你恨爸爸吗?”“爸,捐钱帮助那些贫困的孩子,是好事。我为你骄傲。”儿子谢朝阳的话坚定了谢海深帮助失学儿童的决心,也让其不安的心踏实了,“孩子们是懂我的,吃再多苦也是值得的。”
为了肩负起对家庭和众多孩子的责任,谢深海选择苦练技术,参加技术比武,获得更高的工资和奖金。
井下作业工,通常是在井上上班三天两夜,再倒班儿回家休息。谢海深住在井上时,很少参加工友组织的娱乐活动。“晚上,他总是书不离手,记载了很多笔记,有时候还写论文。”孙庆联说。回到家后,谢海深与儿子一起学习,“理论考试需要背书,我老了,记忆力真的是不比当年。”儿子背英文单词,老谢背采油作业理论知识,一个个深夜,父子俩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努力着。据悉,2006年,谢海深通过技能比武、论文评定等,获得优秀技师荣誉。
采访结束时,记者在谢海深收藏信件的盒子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奋斗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即便生活再艰难,我对我的选择一点也不后悔,看着孩子们一封封信件,我知道他们将因此而改变命运,朝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一切都是值得的!”
编辑点评:
一个人做一次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个“难”因为谢海深的执着而变得不再困苦。
尽管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也比较吃紧,但谢海深却依然释放爱心,坚持帮助那些有着求学渴望的孩子。这爱心来源于因为减轻父辈们的辛劳而形成的感同身受,这爱心延伸于他对自己孩子坦诚相告而形成的情感延展。
谢深海的故事再一次告诉我们,爱心无关贫穷富有,无关庙堂江湖。好人其实不远,就在你我身边。甚至就是你我。(中工网记者 于宛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