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总是做别人做不了的手术
因杨浩森的努力,唐涛幸运地保全了肢体,但幸运者并非他一个,很多其他医院做不了的手术,会推荐给他做。
去年年初,三台县一名中年男性在工地上施工时,整只脚被水泥搅拌机绞伤,骨头可用支离破碎来形容。当地医院无法处理这么重的伤势,他紧急被送往成都。在一家医院,当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明确地提出:要保命,就要截肢!一个上有老下有小、承担着家庭重责的中年人,如果截肢,将对他以及整个家庭带来怎样的深重打击,问题可想而知。当家属请求能够想办法保全肢体的时候,医生说:“我们没有办法,你只能去成都市七医院找杨浩森主任,他有这个能力。”在得到指引后,这个病人迅速转到了市七医院,杨浩森,这个技艺高超的“拼骨专家”成功为他实施了手术,值得关注的是,与唐涛一样,该伤者的腿也仅仅有一点血供和感觉,而如今,他已经可以随意走动了,有时候还去街上和大家一起跳舞锻炼。
杨浩森说,在骨科,面对重伤患者,截肢是一个最简便、医疗风险最小的方法,它可以避免败血症、感染等带来的一系列危险,“但作为一个职业医生,我认为应该有所担当,用责任心去面对风险,千方百计为病人保全肢体。”
然而,仅有责任心是不够的,必须要用高超的技术水平作为基础,那是应对高难度手术的“底气”,杨浩森正是用这种“底气”不断地挑战高难度。
今年3月,同样在工地,巴中一名67岁的老人被预制板砸伤,双膝骨头无一完好,当地医院只能打石膏固定,抱定终生残疾。同样是当地的医生,告诉老人的家属,可以到成都去找杨浩森,看看能否将骨头重新拼接起来。他们听了医生的话,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前往成都找到了杨浩森,同样地,杨浩森充当了拯救者的角色,将他无一完好的骨头拼起来用钢板固定,三个月后,老人就可下床行动了,术后半年,他取掉了钢板,7月底,他从巴中来市七医院复查,竟然是自己乘车,下车后走过来的。见到他走过来,杨浩森并没有觉得惊讶,“从手术质量以及康复过程中我就预料,他重新站立起来并顺畅走路,完全没有问题。”
杨浩森拿出手机,从保存的照片中翻出一些病人的CT片,从这些医学影像资料上可以看到,那些破碎的骨头触目惊心,“就连同行的专家也觉得惊讶,这么重的伤势手术原来还可以做成这个样子!”有时杨浩森会将一些重症患者案例做成PPT去参加骨科界的学术交流,10天前在有全省权威骨科专家参与的学术会上,当杨浩森演示了唐涛的手术后,与会专家都向他围了过来,询问每一个细节问题,他们不敢相信,这样的病人居然没有截肢,而且通过手术让他实现了康复!
爱心是挑战高难度手术的根本
黄歆是市七医院骨科的一名医生,也是杨浩森的得力助手,在为唐涛手术时,他也参与了手术。当术后唐涛出现便秘时,他用手为唐涛清理粪便。“这类活原本应该是护士做的,但对家属和病人来说,医生来操作,更让人放心,他们就是这样,病人需要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唐涛的母亲说。
唐涛的姑妈在市七医院住过五次医院,她也亲眼看到了医生为病人的付出,“除了杨浩森主任亲力亲为,他也告诉科室的医生,要想尽办法去满足病人所提的要求,从病人的立场去考虑他们的感受。”正是因为所目睹到的这一切,当唐涛面临截肢的危险时,她毫不犹豫地将侄子交给杨浩森,“他非常具有爱心,只有交给这样的医生我们才放心。”
爱心总是能够创造奇迹。一个刚刚出院的侏儒病人,因为股骨颈骨折,他走了好几家医院,都不为他实施手术,原因在于他太矮,不足1米,而且胸是畸形的,要实施手术,无法插管麻醉,之前没有医院愿意为拯救这么一个患者而去冒巨大的风险。在绝望中,这名侏儒患者打听到了杨浩森,他终于在这里被接纳。杨浩森在纤维镜麻醉失败的情况下,用局麻的方式,用三根可视闭合穿针固定的方式,为他成功实施了骨科手术。同样,为侏儒患者实施这样的手术,若没有精良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是绝对不可以操作的。他的接纳并手术,深深感动了这名侏儒患者,让他感受到爱的温暖。
在采访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病人腰椎骨折了8个月,之前因为没钱,没有得到正规治疗,以至于后来严重感染,从背部到脚都是脓,而且有低蛋白血症、严重贫血。面对这样一个患者,多家医院拒绝收治,最后是杨浩森收了他,“如果我再不要他,他已经抱定回家等死了!”这名幸运的患者在这里得到有效救治,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回到了老家西昌。
对自己所做的这一切,杨浩森说:“医生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更需要爱心和善心。一个医生提升医疗技术,是必须建立在爱心和善心基础上的,因为,只有爱心和善心才能不断让自己去挑战和突破,让病人得到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