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我任过十三年的教师。后来,改行到了县城的另外一个系统。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已经适应没能享受寒暑假这一教师“特别待遇”的我,仍然对教师职业心存眷恋,昔日教育教学工作的点点滴滴,仍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当年我任教的是一所乡村学校,教室和教师宿舍都是砖瓦结构的房屋,总体条件比较差。由于当时比较年轻,于是我应学校领导要求兼做了学校守夜工作,每月仅星期天白天回家一两次,其他时间都住在学校,形成了家、宿舍、办公室、教室“四点一线”的工作、学习、生活模式,在“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乡村学校,度过了十余年“白天粉笔几支,夜晚青灯一盏;斗室伏案奋笔,唯有孤影相伴”的教学时光。
也许是我勤于学习、善于总结、勇于创新、精于实践等缘故,我备的课和上的课都与众不同,用几位老教师的话说是“怪怪的”,年轻老师则认为“新颖别致”、“独特引人”,最终的评价都是“学生喜欢,收效喜人”。
其实,我也没有什么秘诀,我只是从严要求自己、锻炼自己,然后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去备课,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去施教。比如教学古诗,我决意并极力跳出“满堂灌”、“填鸭式”等教育教学“怪圈”,独辟蹊径尝试“诗配画”的教学方法,精心创设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易于接受和喜欢的教学情境,力争做到切题、切时、切情、切景、切理,让学生在充满诗情画意和相关背景音乐的课堂上吟诗赏画,触景生情,深刻领会诗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思想感情,领略诗歌的魅力,感悟诗歌的真谛……一堂课下来,学生们大呼“过瘾”。
此外,音乐课我渗透德育教育、传授山歌和彩调的演唱技巧;作文课我坚持顺便普及山歌、楹联、诗词等文体的写作方法……所有这些,都是我“怪怪的”教育教学模式。
十三年的教学经历,成了我人生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十三年的教学经历,成了我人生旅途中一段值得珍藏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