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本报已持续了一周的“乡医之星”报道,让王华一下子名气高涨,一些认识她的病人和朋友纷纷向她表示祝贺:“王华,你现在是名人了。”然而,这些对王华似乎没有什么影响,她依然是每天上班坐诊,下班料理家务、读书,尽量多陪陪儿子。惟一改变的是,找她看病和打她手机咨询的陌生病人增多了。
“说实话,你们的报道我并没有天天看,我觉得我只是乡医的一个代表,我身边的同事都很敬业。”昨天,她真诚地告诉记者,扎扎实实把业务做好,让病人康复才最重要。
的确,在王华的成长过程中,很多人很多事给了她太多的启发和影响。
妈妈叮嘱:“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
初中毕业时,王华的中考成绩不够理想,加上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在读书,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她选择了报考黄陂卫校。王华坦言,当时报考卫校还有一个原因:爸爸在镇卫生院工作。当时卫生院可以安排职工子女就业。
父母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咱家穷,你们以后要靠自己。”妈妈文化不高,也经常对王华说,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他们兄妹三人都挺努力,哥哥一直读到上海交大的博士,弟弟也是大学毕业,成为中学教师。从走进卫校的第一天起,王华也暗自发奋,一定要当一名受病人尊重的好医生。
“爸爸跟我们说话并不多,更多的是身教。”王华回忆,爸爸的学历只是初中肄业,但为了考药师证,抱着字典把文言文的中医书逐字逐句翻译,笔记做得密密麻麻。“我现在做事的习惯,与爸爸一贯认真负责的做事风格有一定关系。”王华说。
老师教导:“医生对病人亲近,病人就会配合你”
“真正做了这行,就不是找个饭碗那么简单。”从接诊第一个病人开始,王华就感觉到了责任之大:“病人那样依赖你,你就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卫校毕业后在黄陂区中医院实习,一位老中医,该院传染科主任董泽浩深深地影响了她。
有一次,科室收治了一位乙肝爆发的重症病人。董主任仅戴个口罩,徒手给病人做检查、抽腹水,一天要查房好几趟,和病人热情交谈。病人很感动,说董主任是个好人,不像有的医生,躲他像躲瘟神一样。至今,王华仍记得董主任说过的一句话:“医生对病人亲近,病人就会配合你。”
昨天,记者提起王华这个学生,董泽浩记忆犹新:“就是那个总爱提问题的女孩子嘛。”他回忆,那批进来的实习生,很多人基础都不怎么好,而且平时也是玩玩打打。但王华很不一样,她基础不错,学习态度也认真,有时中午休息还主动守着病人。
董泽浩说,王华最大的特点是自学能力强,爱提问题,有些问题他一时答不上来,师生二人就一起翻书找答案。有一次,面对一个帕金森患者,王华比较准确地说出了病症、病因和治疗方法,让一起会诊的医生们大吃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