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原来,我们修复的不只是面容,更是病人的心灵。”
沉浸于文学梦的他服从“命运的选择”,成了最勤奋的医学生
能写一笔清雅遒劲的书法,画得一手形象传神的好画,爱读小说,擅长设计,业余时间写下了数百首诗歌——在朋友圈里,赵铱民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人所共知。于是,一个疑问时常摆在他面前:“当初为什么选择学医,而非文学或艺术?”
回答这个问题,还需回到那个渐渐远去的年代。
1956年,赵铱民出生在陕西汉中一个教师世家。喜好舞文弄墨的他从小便梦想着上大学、当作家,即使在“文革”中上山下乡,他也是知青中最好学的那一个。两年中,他读了200多本书籍、写下几十万字读书笔记,成了《知青报》记者,很快又被新疆军区看中招为特长兵。
然而,刚到新疆,正逢部队整顿,“特长兵”成了“工程兵”,在苍茫荒僻的吐鲁番戈壁上修建医院。严寒酷暑、餐风露宿,赵铱民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诗句激励自己,站成了一棵挺拔的胡杨。
转机终于来了。1978年,军队院校恢复高考,赵铱民以新疆军区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上了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系,“被选择”进入了医学的轨道。此后,读研、留校、从医,人生的轨迹逐渐开阔,却也离“文学艺术梦”越来越远。
“既然是命运选择了我,我就要在这条道路上走得坚实。”赵铱民没有怨言。
真正对这个职业产生情感,是在上研究生后一次出诊时。那天,一位戴口罩的女大学生走向他,美丽的眼睛像蒙了灰霾。摘下口罩,他怔住了:这是怎样一副残缺可怖的面容!姑娘哽咽了:曾经清秀的她因上颌窦肿瘤手术造成面部缺损,六次轻生,这次,是来找寻最后的希望……
“原来,我们修复的不只是面容,更是病人的心灵。”赵铱民被触动了。他发现,自己的美术功底似乎正是为此准备的:设计假体、雕塑模型、配色上色,他总是比其他同学得心应手。兴趣与职业水乳交融般结合在一起,他成了最勤奋的医学生。
钻研专业、苦练英语,还积极投身科研。很快,尚未毕业的他就打响了发明创造的“第一枪”。
“那时候给患者戴修复假体,都是用钢丝卡、眼镜架等方法。遇到全上颌骨缺失的,很难戴住。能不能用磁体吸附原理解决问题?”他一头扎进“铁磁学”领域,三年苦干,研制成功Z-X系列强力闭合磁路磁性附着体,实现了修复体固定的一个重要突破。牛刀小试后,他一鼓作气,逐渐取得系统性成果:将磁性固位技术与种植技术结合,拓展了磁附着技术的应用范围;建立了颌骨缺损分类法,提出了针对各种颌骨缺损的临床修复方案和相应技术;在国际上首创了“种植体—环形支架—磁性附着体修复全上颌骨缺失”新技术,解决了困扰国际口腔修复界的重大难题。
此后20多年里,不断挑战自我、寻找突破,成了赵铱民的科研习惯。成就便在奋斗与坚持中不断涌现——
我国颌面修复材料制造尚属空白,进口材料成本昂贵。赵铱民带领团队攻关6年,成功研制出SY系列、ZY系列仿真颜面修复硅橡胶材料,主要性能指标超过英、美等发达国家水平,完全达到了“以假仿真、以假代真、以假乱真”的应用效果。
赝复体制作长期以来依靠手工完成,一个熟练的颌面修复医生通常需培训十余年,还须学习美术、雕塑等技艺。制作一个赝复体,工艺多达十几步,通常需半个月以上。能否利用计算机技术,把人手的工作交给电脑完成?赵铱民率领团队展开研究,历时七年多,终于建立起“颜面缺损智能化仿真设计及快速制作技术”。
“现在,一台扫描仪只需3秒钟,就能制取患者面部的光学印模,然后通过计算机精确重构颜面三维模型,设计出赝复体,最后由快速成型机自动加工出颜面假体阴模。”赵铱民介绍,应用这一技术,只需两天便可得到与患者颜面精确匹配的赝复体,医务人员只需培训1周即可上岗。这项技术被时任国际颌面修复学会主席的Beumer教授评价为“对传统颜面缺损修复技术的一次革命”。“下一步,我们要攻克的难题是赝复体上色。希望能用数字模拟技术,把颜色直接喷墨打印出来。”赵铱民思考的,仍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