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赵铱民:让新的笑脸绽放生命光彩(图)
//www.workercn.cn2014-10-15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当师诸葛鞠尽瘁,安负五百拳拳心。”

  执掌医院,挂帅名校,他用思考者与实干家的姿态闯出新天

  每个清晨,四医大口腔医院都会迎来汹涌的问诊人潮。“是赵院长让这所老牌名院重现生机。”年过八十的刘宝林教授感慨。

  2004年12月,赵铱民被任命为口腔医院院长。上任当晚,他作诗抒怀:“……冥思良策出重围,欲谋新政图中兴。当师诸葛鞠尽瘁,安负五百拳拳心。”

  是什么样的“重围”,让他“冥思”至此?原来,由于多种原因,这所昔日位居“中国口腔医院四大家族”之一的名院遭到了严重困难,年收入仅四千余万元,医护人员人心浮动。上任第一天,赵铱民就被一个档案袋惊住了:里边是12份高级职务人员请调报告,占全院高级职务人员的近四分之一。

  要想走出低谷,必须力行改革。赵铱民多方走访了解情况,找准“病灶”之后,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

  抓思想。在全院骨干中开展解放思想、二次创业大讨论,充分聆听职工意见,推出了一整套激励政策调动员工积极性;

  搞建设。多方筹资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拔地而起的病房大楼条件一流,让病人放心、暖心,专门开辟的研究中心、教学中心国际领先,令医护人员舒心、自豪;

  重人才。从2007年起,他每年选送一批年轻人出国留学,并引进国际知名专家学者长期来院工作,使口腔医院与世界最前沿的理念、技术“零距离”……

  成效很快显现出来——患者多了,原来病房大楼入住率始终在60%左右徘徊,现在则是“一床难求”;收入高了,从年均几千万元到突破亿元大关,再到“打着滚儿”成倍增长;人心齐了,那些闹着要走的,悄悄撤回了请调报告,而留校留院则成了博士生们毕业后最集中的选择。

  “最关键的是,经过这六年冲刺,口腔医院拥有了雄厚的人才优势与科研实力:建设了‘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出了自己的‘973’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等一批优秀人才,每年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的SCI论文数都位居全国同类院校最前例。这些都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赵铱民笑得满足。

  “他有改革家的胸襟与眼界,对事业怀有深深的使命感,这是他做业务、搞管理都能成功的关键所在。”刘宝林认为。

  几年后,赵铱民走上了四医大校领导岗位。他和校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一起,秉持着“一流人才为军而育,一流成果为军而研,一流技术为军而医”的指导思想,始终追求卓越,合力铸造忠诚,为打造国际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而努力

  此时的赵铱民,依然坚持“守好本分”。每周再忙,他也会抽出两个上午,穿上白大褂出现在患者眼前,而他主持的科研项目,更是从未中断。

  “我们常常惊叹,导师怎么能一人完成几个人都觉得吃力的工作量。那都是他透支身体、压缩休息时间换来的。”他的博士毕业生、口腔医院医生白石柱感叹。

  2010年大年二十九晚上,赵铱民经历了此生最大的难关——因长期过度劳累,他突发急性心肌梗死被送上手术台,情况相当危重。幸而,在医护人员全力救治下,他战胜了病魔。

  “同事们跟我说,老赵,你走不了的,上天舍不得收走你,”赵铱民轻描淡写地笑着,“我也觉得不会走,因为,我还有太多未实现的心愿。” “中国人也能领军世界。”

  因为他和同行们的努力,中国颌面赝复学从“一文不名”到举足轻重。中国力量,世界瞩目

  金秋9月,古都西安迎来了来自世界21个国家的300多位颌面修复专家,代表业界最高水准的第10届“国际颌面修复大会”喜庆开幕。为期三天的会议中,专家们就颌面修复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展开高端研讨。会议承办方正是四医大口腔医院;大会主席则是时任国际颌面修复学会主席、连任两届世界军事齿科学会主席的赵铱民。

  会场内外,各国专家一次又一次惊讶于颌面修复领域迅速崛起的“中国力量”——会上,赵铱民作了题为“口腔颌面修复的数字化时代”的主题发言。一个个“旧貌换新颜”的成功案例,一项项突破前人的创新技术,令会场一次次响起热烈掌声;会后,代表们参观了四医大口腔医院,世界一流的诊疗条件不时引起赞叹,许多专家提出合作愿望。会议结束,赵铱民的四年主席任期宣告终结,学会却送给他一份特殊的厚礼——“荣誉主席”称号,这是学会历史上产生的第一位荣誉主席。

  荣誉属于日渐强大的祖国,这是中国学者的骄傲,更是历史赋予的责任。赵铱民对此有着切身体悟。

  在他办公室门口,挂着一幅童第周肖像。这位生物学家留学海外时的那段内心独白,赵铱民早已烂熟于心——“一定要争气。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认为很难办的事,我们中国人经过努力,一定能办到。”而他,也经历过类似的触动。

  “1993年,我第一次走出国门去日本参加学术会议。一个日本教授发言讲述‘亚洲口腔修复学发展的现状和展望’。讲到先进技术,举的例子都是日本和韩国。讲到落后状况时,他展示了几张图片,上面是几个中国人张着大嘴,牙齿缺乱脏差。”看着那位教授轻蔑的眼神,赵铱民的心被深深刺痛了。

  “中国人也能领军世界。一定要建一个世界一流的修复科,让中国人享有跟日本人一样的牙科技术。”他在心里许下愿望。

  于是,他先后三次留学海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一切可以滋养梦想的养分。在美国,他自掏腰包把看到的先进设备、资料、诊疗方法等拍成教学照片,前后用去了几百个胶卷;在日本名古屋,他把所有节假日都贡献给了图书馆和医院,学成回国时,带回了满满十几箱书籍资料和先进器材。回国后,他把这些经验与技术毫无保留地用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口腔医院的修复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最初国际同行来参观,都是询问我们需要什么帮助,现在几乎都是提出合作意向。”赵铱民讲了一件趣事:2010年,几位国际同行来院参观,原本准备讲一堂课,赠送些仪器。等参观结束,他们坚决不讲了,并取消了礼品赠送——赵教授,在你们的研究面前,我们要讲的早就过时了;我们带来的设备也一样。

  类似的自豪时刻不断出现。近年来,赵铱民又萌生了一个新想法:在推动技术发展的同时,可否做些“留存历史”的工作,为口腔医学发展历程建一个集中展示平台?“今天的技术、设备总会过时,今天的优秀人才,十年后也许会被超越。但历史文物却不因岁月而贬值,只因时日延长而增辉;通过它们的记录,事业可以永存。”

  2007年9月,一座国内规模最大的“口腔医学博物馆”在口腔医院内开门迎客。13个展区,近5000份实物展品,从30万年前的动物头颅、牙齿化石到历代齿科设备、口腔医学资料,直至当前最尖端的齿科成果等应有尽有,生动展示了世界口腔医学发展脉络、中国口腔医学几千年发展史及我军军事医学卓越业绩。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世界种植牙之父”、瑞典教授布伦马克无偿捐赠的962件珍贵物品。这是老人毕生积攒的全部文物,包含他所研发的世界第一代种植牙整套器具等极具价值的物品。这座由中国军医历尽艰难建起的博物馆打动了他,他亲笔题词“倾听病人声音,负起自己的责任”,表达出中外医学家共同的心声。

  “我曾经有三个梦:建设国际一流的口腔修复学科、让中国颌面修复领跑世界、建设我们的口腔博物馆。今天,三个梦都实现了。”赵铱民欣慰不已。这位进取者正在酝酿新的出发。“中国”是他三个梦共同的底色,也将是他更多梦想的原点与归宿。(本报记者 王斯敏 通讯员 罗奋堂)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