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袁文逸:战地女记者的职业情怀(图)
//www.workercn.cn2014-11-05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袁文逸在战地采访。 (资料照片)

  同是媒体人,特别能够理解袁文逸的昵称“小疯子”背后的意义:身为新闻工作者,不能没有一股“疯劲”——说得崇高些是职业情怀,说得通俗些就是追赶新闻事件的一腔热情。如果没有这股子劲,她就不可能成为近年来响当当的战地女记者,不可能做出那么多新闻佳作。

  出生于1981年的袁文逸,是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的首席记者,11年来一直奔跑在新闻一线。她曾经参加过全国“两会”、上海“两会”、汶川大地震、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报道。但最难忘的经历,是在战火纷飞的利比亚、乌克兰、叙利亚、埃及等国。

  那是2011年,袁文逸主动请缨前往利比亚报道战事。她的理由让领导们难以拒绝:“趁我现在还跑得动,我一定得去。”当时,到利比亚连因公签证都难以申请,袁文逸就和2个搭档写请假单,用申请休假的方式前往。临行前,办公室同事们都担心他们的安危,给一行3人在淘宝网上买了“防弹衣”。袁文逸比划着说“300块一件,前后两块铁板,穿上有三十斤,我穿了反而更跑不动了。”

  到了战地,袁文逸和她的搭档一心想着发回更有价值的第一手报道,几乎忘却了自己的安危。他们没有呆在相对安全的班加西大本营,而是搭乘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飞机,到达米苏拉塔,并先后辗转于拜尼沃利德、苏尔特、的黎波里、布雷加,几乎跑遍了这次利比亚战争的所有主战场。

  许多次与死亡擦肩而过。一次,袁文逸在前线播放遭遇轰炸的实况消息时,前方突然遭到攻击,画面开始剧烈抖动,人的吼叫、隆隆炮声、黑色的硝烟、炮弹爆炸的火光、扬起的尘土充斥了她的感官,事后她说:“画面中我说的那句‘现在我们四周硝烟弥漫’,其实是第四遍。因为前三句嗓音太抖了,根本没法用。”她当时心里没感到害怕,可声音就是抖。

  怎么缓解在战地的压力?袁文逸说,背对着镜头的时候,她常常心里很难过,她会选择大哭一场释放压力。而更多时候,支撑她的力量,是和搭档的深厚感情。袁文逸在采访中遇到紧急危险情况时的第一反应就是大喊“李彦君快跑!”比如,几乎从不发脾气的李彦君在袁文逸硬要在危险时刻跟着出门时生气地说“你给我回去”;比如,他们在每天进入战区时都要一起签下一份像是“生死状”的协议。这些细节,让她感受到新闻以外的、人与人之间温情所带来的慰藉。

  每一次出发采访,袁文逸和搭档总要扛9件行李:3个大箱子,6个摄像设备、传送设备、海事卫星设备等,为各种类型的采访作充分准备。而一条时间长度8分钟左右的新闻,他们要拍摄近一个月,素材的整理都得花上一个月。

  如今,电视台为袁文逸开设了“袁文逸工作室”,鼓励她做更多独家新闻和深度报道。尽管每天都奔忙不停、每个月几乎都在出差,她还是抽空开设了一个名叫“原点”的微信公众号。她把镜头以外的故事和感悟写成文字发送给大家,她从“人”的层面思考战争,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来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影响。(记者 栾吟之)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