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全力准备比赛
请家人当学生
知识点学习、智力技能培养、应用性学习、素质提高……在13年的教学中,刘松不断总结着教学方法和经验,也时时刻刻关注着学生、教学的方方面面。
2010年获学校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二等奖、2011年获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理工类A组一等奖第一名、2012年获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教学过程中勤于思考的刘松,收获到学校、学生等多方面的肯定,她的教学水平也逐渐提高。
“其实,这些荣誉的取得,是经历过一次一次失败后才得到的。这其中离不开学校这个集体的支持。”刘松感叹道,“在2004年、2006年、2008年,我先后参加过三次学校的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但成绩都不理想。”
面对这么多次失败,刘松有些灰心,甚至产生不想参加2010年学校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的想法。但在同事们的鼓励下,刘松还是报了名。为了备战这次比赛,刘松也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穿着不得体、内容不够精彩、选题太难……刘松边总结以往比赛的经验,边准备比赛。学校比赛和北京市的比赛都顺利的通过了。2012年,刘松开始准备“大考”——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首先要做的是资料收集。”在综合多方考虑后,刘松将比赛的题目确定为“吸光光度法”。“这个题目听起来挺专业的,其实准备起来也不轻松。”看教材整理笔记是刘松要做的第一件事,“理科的知识讲究串联性,作为一个大学教材中提到的知识点,可以追踪溯源到初中的教材中。”
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刘松在收集资料阶段要做的事情就很多。翻阅不同版本教材、不同年级教材、相关学科教材……休息时间,刘松就跑到书店边翻看教材边做着记录。
厚厚的资料准备完成,刘松又给自己布置了模拟演练环节。她跑到市场买来了大小两块黑板,用于练习板书和字体。“一个题目定得好不好,有个标准是外行听着有收获、内行听着无差错。”于是,刘松把客厅变成教室,把家人变成她的“学生”,帮助提建议。“妈妈,你又在讲吸光光度法啊。”甚至就连刘松5岁的孩子,也成为了她的计时员。
不仅如此,学校的领导、老师也给予刘松很大的帮助。“我们理学院的刘书记帮我借来教室,听我讲课。她生着病还帮我指导板书。”刘松说道。
个人的努力再加上学校的支持,最终刘松在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得二等奖。(记者 盛丽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