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前不久,在中铁十一局电务公司举办的道德讲堂上,榆横项目员工坚守毛乌素沙漠5年,像沙柳一样顽强无畏,默默奉献的故事令人敬佩——
【人物点击】“榆横沙柳”走红的背后
罗登桥(右一)在检查工作
当一个人或群体在精神支撑的感染下,精神支撑持续地发挥着散发效应时,时间仿佛会被凝固下来。中铁十一局电务公司最近举办的一场道德讲堂活动,代表榆横项目部登台报告《毛乌素沙漠上的“沙柳”——榆横铁路建设者值守西北沙漠的故事》的青年女工李雅婷和该公司党群工作部的徐干特别兴奋。
时间虽然过去大约一个月了,榆横项目员工忠于职守,像毛乌素沙漠的沙柳一样顽强无畏、默默奉献,从5年前进军西北地方铁路电气化市场,到拓展和撑起了陕北市场一片天的故事,一直在激励着全公司的员工,“榆横沙柳精神”成了公司今年第4季度学习宣传的主旋律。
定位:“小不点”成支点
2010年初,电务公司项目经理罗登桥受命组建榆横煤化工铁路专用线四电项目部。此时,正值电务公司一分为二划转不久,技术、管理人员紧张和新上项目不足的矛盾交替出现。公司主管明示,项目所需技术、管理和施工等生产要素,由项目部自主想法解决。
有人听说罗登桥要到榆林开拓市场,便告诉他,陕北那地方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风沙特大,只适合和胡杨一样的耐干旱、耐盐碱、耐严寒、耐高温的沙柳生长。言外之意,提示他要慎重行事。
对榆林地方铁路市场进行过多方了解的罗登桥心里明白,在榆林不仅仅是这条即将动工建设的榆横专用线,包括陕北其他地区,虽然矿产资源丰富,但铁路发展相对滞后,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要,铁路专用线建设市场前景看好。
项目班子一组建,罗登桥和项目班子成员就打起了“小九九”:借助榆横项目这个“小不点”,把它打造成拓展中铁十一局西北片电气化市场的支点。
何谓“支点”?
早在2011年初夏,罗登桥聊起榆横项目和榆林地区的地方铁路专用线建设前景时,他是这样描绘“支点”“蓝图”的:通过项目治理的文化力,激活项目内生力,通过内生力,打造和提升项目品牌,实现市场拓展和规模扩张。
拓展市场可有边界?从榆林起步,在巩固榆林地方铁路专用线市场的基础上,向其他资源重镇和省会西安进发,然后,再渐进西北地区地方铁路和地铁市场……
策略:把握“兵员”脾气
巩固和拓展市场,关键靠“打仗”,可是战场上的兵力不足怎么办?项目部党工委书记潘兆舟一句精典解释使人疑团顿消,“套用西方经济学家一句话,首先和关键要做的是,如何摸准兵员脾气,按照规律整合使用。”
这一招既是解决管理和技术人员不足的有效手段,又是促使员工担当成才的抓手,还是项目快出成效的捷径。
无论是公司在编员工、劳务公司合同工,还是聘用的外部劳务,一律纳入项目统一管理,一视同仁,同工同酬,平等任用。项目刚上场时,负责安家的4名先遣人员,只有一人是公司在册员工,另外3人分别为劳务公司和项目外聘员工,他们不唯身份界限,献计献策,协同发力,只用了不到10天就完成了建家任务,创造了电务公司安家史上的“榆横速度”。
在“四电”专业,接触网和信号两个专业的专业化程度高,技术要求也最高。而制约榆横项目的正是这两个专业的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他们把眼睛盯在市场上,通过面向市场临时招聘技术工人和借用其他公司的技术骨干到现场技术指导和严把关键部位技术关,对带出来的技术骨干给予奖励。同时,还把劳务队伍中的技术骨干纳入项目技术人员统一管理,强化劳务队伍技术规范化管理和程序化管理。
罗登桥认为,人才培植是一项周期长的系统工程,重培训,还要注重培养,只有坚持培训和培养并举,才能培养“永久牌”的人才队伍。他们结合铁路专用线四电特点和施工需要,坚持培训与培养结合,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培训、培养解决项目施工发展短板问题。
榜样:塑人先“锁”自己
榆林地区的气候特征说变就变,经常是一会儿晴空万里,一会儿又大雨倾盆,温差也很大,冬天气温降到零下20多摄氏度,寒冷刺骨,夏天气温高达40摄氏度,让人难耐。春季的沙尘暴更是无孔不入,住户房屋安装双层玻璃和门帘,黄沙还是往屋里跑,如果睡觉不把头盖上,黄沙会往鼻孔和嘴里钻。
来到榆横项目的员工基本都是生长在中原和南方的80后、90后,面对恶劣的气候环境,有的人脑子里有了想法。
“施工得有人,留人得留心。怎么留?改善大家居住和生活条件,挖潜增效,提高收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锁“住,让项目班子成员当员工心中的‘典型’”。罗登桥与一班人商量。
罗登桥到榆林项目不到一年,一企业董事长找到他,愿意以公司高管岗位和几十万元的年薪作为招标“标的”吸引他加盟。罗登桥笑了笑,说:“有句话形容我们企业,叫‘以路为业,四海为家’。我们企业绝大多数人就好比陕北地区栽培的沙柳,习惯和适应了这种环境气候。”
“经理的心‘锁’在陕北这片市场了。”谁都清楚罗登桥把自己“锁”在这里对榆横项目的价值和影响。
2013年初,项目部党工委书记潘兆舟从天府之国四川的项目调到榆林那阵子,最直观的感觉是,这里的沙尘暴与人特“亲近”,沙尘暴一旦发生起来,黄沙就会往被窝里钻,饭碗里也是常常有黄沙“做伴”。而在员工们看来,大家勇敢顽强地在陕北一守就是好几年的关键,正是项目领导“身正为范,比讲一万个道理更有说服力。”(中工网通讯员 郑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