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李光来:大医精诚医者仁心(图)
//www.workercn.cn2014-11-18来源: 山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李光来:

  1956年生人,中共党员,现任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事神经内科专业20余年,主攻脑血管病、老年痴呆、头痛等疾病及疑难杂症的诊断与治疗。

  家住太原市的老王今年65岁,2014年10月他第二次突发脑卒中,来到医院时已经处在濒死状态。“病人送来以后我们立即组织多学科医疗团队抢救。”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光来对记者说,“从CT上看,脑干里边有很大的血肿,并且有点破了,这个地方是管四肢的活动,所以他很可能四肢瘫痪。”当治疗进行到16天的时候,老王的语言能力开始恢复,对于一名严重的脑卒中患者来说这是一个在短暂时间内发生的奇迹。“就像脑卒中病人的恢复,脑血管和神经保护领域非常吸引我。”李光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这个领域里你所能做的实在是太多了,要求你能去学习和开拓的领域无边无际,所以越做就越有兴趣,越做就越有信心。”老王的生命保住了,李光来的任务是进一步恢复他的语言和行动能力,并且防止再次发病。

  和李光来熟悉的朋友都知道,吃饭喝酒等应酬的场合,从来见不到他的身影。因为医学研究是件很耗费精力的事,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出更多时间研究,李光来几乎推掉了所有的应酬。每天晚上7点到9点,可以说是他雷打不动的 “研究时间”,他的众多研究成果,靠得便是这每晚两小时的持续积累。另外,李光来也尽量避免参加一些学术会议、论坛等等。在李光来看来,既然想做研究,就必须撇开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用一句话总结李光来的经验,“耐得住寂寞”或许最合适了吧。

  李光来说,从事医学研究,专业水平固然重要,但他认为,正确的思维方法才是医学研究的“真核”。

  专业方面,在国内,有关干细胞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起步晚且发展相对滞后,但是李光来很早就敏锐地感觉到干细胞研究的重要性和潜在的研究价值,从本世纪初开始就致力于干细胞和脑血管疾病相关研究的开展,他在当时在国内属于最早干细胞研究者之一,十余年的时间,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努力进取、不断创新,在该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和成果。脑血管病与脑保护也是李光来研究领域的另一大特色,尤其是对于脑血管病发生机制、病理生理、临床特征以及早期干预措施的研究更是走在了国内同行的前列。

  可以说,“耐得住寂寞”“正确的思维方法”“敢于独创”是李光来医学研究的3件“法宝”,在某种程度上,这3件“法宝”成就了今天的李光来。

  作为省内知名的治疗头晕、头痛及脑血管病预防与治疗的神经内科专家,每天来自各个地市找李光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李光来之所以能积累起这样的口碑,除医术精湛外,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真诚为病人着想的心。李光来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说:“学医怕的不是技能的欠缺,技能的欠缺可以通过学习实践弥补,怕的是没有一颗医者仁心。”

  每次给人看病,李光来都会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耐心地跟病人交流;每次开药,他都会仔细斟酌,避免不必要的花费;下班后,他习惯性地把诊疗记录带回家,经常在吃饭或散步时思考病人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每每有了主意,他总会第一时间打电话告诉他们……

  眼下,李光来快要到退休的年龄。对于退休后的生活,李光来说:“那时候我就不用参加一些会议和行政工作了,但我还可以给人看病,那时候我就有更多时间做一个纯粹为人看病的医生了。”眼前的李光来,对自己的病人满怀不舍。

  除了对病人不舍,放不下的还有他的学生。李光来就任山医大二院神经内科主任以来从全局角度出发,把培养年轻医师和研究生的工作当作重点,把学习的机会分配给他们,鼓励大家查资料、写文章、申请科研课题。而他更是不辞辛苦、身体力行,一有时间就指导青年医师和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提出很多有建设性和指导性的建议和意见。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一级又一级的学生,开启了一批又一批学子智慧的心门,被师生们称为“学生的引路人、学术的带头人、师生的贴心人”。他的学生现已分布到全国各地,成为当地神经内科专业的技术骨干。正所谓“载德育人,呕心沥血勤耕耘,一片丹心铸师魂。”(记者李炼)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